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日记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壬寅年冬月十七 夜阑有雨

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敲打着屋檐,仿佛在叩问着心底最深处的弦。突然想起白日里偶然读到的岳飞《小重山》中的那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一时间竟怔住了,只觉得千年前的叹息,穿越时空,重重地落在了我的心上。

这世间,人人都在奔走,都在言说,社交媒体上的点赞与评论如潮水般涌来又退去。我们似乎拥有无数可以“@”的对象,拥有无数个可以瞬间发起的群聊。声音如此嘈杂,通道如此发达,可为何,那份“欲将心事付瑶琴”的冲动,却渐渐沉没了呢?不是不想弹,而是环顾四周,竟不知这曲调,究竟该为谁而起。

一、弦上的心事

瑶琴,是风雅之物,更是心事之托。它不像锣鼓,追求喧闹与轰动;它需要的是凝神、是静气,是弹奏者与聆听者之间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那弦上流淌的,或许是壮志未酬的郁结,或许是人生无常的感怀,又或许,只是一缕微不足道却无比真实的闲愁。

如今,我们的“瑶琴”何在?也许是一段精心写就却最终设为“仅自己可见”的文字,也许是一次编辑良久又默默删除的分享,又或许是某个深夜,在输入框里反复敲打又逐一清空的对话。我们打磨着心事,想为其寻一个妥帖的安放之处,最终却常常发现,最安全的听众,竟只剩下自己。

二、稀缺的知音

“知音”二字,重若千钧。它不仅仅是“听到”,更是“听懂”,是灵魂频率的共振。伯牙与子期,一个善弹,一个善听,于巍巍高山、汤汤流水之间,便完成了生命最深切的酬唱。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只因“世再无足为鼓琴者”。

这个时代,倾听似乎变成了一种奢侈。每个人都抱持着自己的瑶琴,急切地想寻一个听众,却常常忘了,自己是否也曾静下心来,去做别人的子期?我们追求共鸣,却吝于付出共情。于是,弦声四起,各自成曲,交织成的却往往是一片模糊的噪音,而非和谐的交响。真正的知音,便在这片噪音中,愈发显得稀缺而珍贵。

三、弦断的寂寥

“弦断”的意象,极富悲剧性的美感。那是心绪激荡到了极致,是积累到顶点的情绪终于冲破了载体的负荷。它是一种决绝,一种呐喊,更是一种深深的寂寥。弦断了,最后一丝希冀也随之断绝,那一声刺耳的铮鸣,是弹给整个世界听的,也是弹给自己听的终极告白——罢了,至此休矣。

这像极了我们在无数次尝试沟通却感到无力后的最终沉默。不再解释,不再倾诉,将所有的波涛汹涌都按压在平静的表象之下。这是一种成长的体面,亦是一种无奈的孤独。弦未断时,总还存有一线希望;而弦断之后,便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真空,无声无息,却震耳欲聋。

夜雨将歇

雨声渐疏,夜色更沉。岳武穆当年的悲叹,源于国仇家恨与抱负难展,其境界之宏大,非我等平凡日常的琐碎感触所能比拟。然而,人类的情感在某些层面上终究是相通的,那关于孤独、关于寻求理解、关于渴望共鸣的深层需求,古今皆然。

或许,我们不必如此悲壮地等待“弦断”的时刻。或许,在奔走之余,我们可以学着慢下来,擦拭好自己的“瑶琴”,也练习做他人的“子期”。去倾听一朵花開的聲音,去讀懂一段沉默背后的波瀾,去珍惜那些願意爲我們駐足、嘗試理解我們弦外之音的人。

知音虽少,但并非绝无。愿我们都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个能听懂自己琴声的人。若无,也愿我们有勇气,为自己的心声,独自弹奏一曲完整。纵然无人喝彩,那旋律本身,已是生命最美的注脚。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意思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句话出自《醉翁亭记》中的一段文字。瑶琴又称琵琶,是一种古代乐器,传说是天上的仙女弹奏的乐器,音乐动人心弦。知音就是能听懂并理解他人心事的人,只是这样的知音却稀少得令人难以寻觅。弦断的意思是琴弦断裂, 无法发声,代表心事难以诉说,乐器无法发声。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思念和孤独。...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作者:龙巧灵 来源:《视野》2011年第05期 抚弄琴弦,惟有悲痛欲绝,但却又在不经意之间,弦断。满腔情感,累积于胸,无从吐露。惟有琴声,喷薄而出,情到深处,弦断。 自古,高山流水觅知音。却未曾记得,知音难寻,琴弦断裂,琴曲谁听? 当我们遭遇痛苦,惟一的希望是找人倾诉。可是往往我们却会...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意思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意思 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琴弦弹断,又有谁来听?此句用比兴手法点出“知音”难遇的凄凉的情怀,甚为悲伤忧郁。©2022 Baidu |由 百度智能云 提供计算服务 | 使用百度前必读 | 文库协议 | 网站地图 | 百度营销 ...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一句,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D. 年华老去的伤感之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词情感主旨的把握。该词写于宋金议和期间,岳飞抗金主张受阻。"瑶琴"象征报国志向,"弦断"暗喻理想破灭,"知音少"指朝廷主和派压制主战派。B项准确概括了英雄失意的悲愤。A项错在曲解意象作用,C项未触及政治隐喻,D项片面理解"白首"字面义。...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句词,写到的是()的典故。

该题考察对中国古代知音典故的识别。题干"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出自岳飞《小重山》,化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正确选项B分析: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能解其音,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典出《列子·汤问》"弦断"对应伯牙绝弦的行为,"有谁听"指向知音难觅的主题 这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知音典故 错误选项分析:A. ...

...红巾翠袖, ”表达自己“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孤独

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用“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表达自己“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孤独与痛苦。答案:答: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考查知识点:默写 思路分析与延伸:译文: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诗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者:***...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一句,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岳飞《小重山》情感主旨的理解。词中“瑶琴”“知音少”化用俞伯牙绝弦典故,结合创作背景(宋金议和时期主战派受压),可知岳飞借琴弦断无人听,隐喻抗金主张不被朝廷采纳的孤愤(选项B正确)。选项A混淆了李清照《小重山》的闲适主题;选项C脱离岳飞词中秋夜景物的凄凉意象;选项D片面...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是写谁的?听人说是写项羽的,但是

这首词中有一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是写谁的?听人说是写项羽的,但是想想也不对,答案: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昨晚受寒的秋蝉不断哀鸣,惊醒我回千里之外(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