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畔即景

滨江公园的柳条已抽出嫩黄的新芽,远看如烟似雾。三号码头停着几艘旧船,漆面斑驳的船舷上挂着"维修中"的木牌,倒真应了"沉舟"的意象。而江心处,十余艘货轮正列队驶过,白浪翻涌间,汽笛声惊起岸边一群白鹭。

坐在花岗岩堤岸上,细看浪花拍打锈蚀的锚链。忽然发觉那些看似废弃的旧船周围,竟聚集着不少小鱼,青黑色的背鳍划出细碎波纹。原来沉舟之侧,不仅有过往的千帆,更孕育着新的生机。

二、茶亭偶得

午后在仿古茶亭小憩,檐角铜铃随风轻响。邻座老者正在教孙女背诗,小女孩脆生生地重复:"病树前头...万木春?爷爷这是什么树生病啦?"老人笑着指向亭外那棵半边焦枯的老槐树——雷击过的伤痕处,新枝丫正顶着茸茸绿芽奋力向上生长。

忽忆起去年台风过后,这段江岸倒伏的数十棵树木。如今那些树桩周围,野蔷薇已攀着木栅栏开出粉白花朵,环卫工人新栽的香樟苗也蹿高了尺余。时间果然是最神奇的医师,总能在伤痕处种下希望。

三、暮色归思

返程时夕阳正把江水染成金红色。渡轮载着放学的少年们驶过,他们校服袖口露出的手腕上,智能手表闪烁如星子。忽然懂得刘梦得当年写此句时,未必全是慨叹,或许更藏着对"芳林新叶催陈叶"的豁达。

归家路上经过社区新建的托育中心,木牌上"在废墟上重建"的标语被夕阳拉出长长的影子。橱窗里贴着孩子们用废纸板制作的船模,歪斜的桅杆上挂着彩纸帆——这何尝不是我们这个时代"千帆过"的另一种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