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求人之古诗,悟己之日常

求人之古诗,悟己之日常

清晨醒来,窗外雨声淅沥,竟与千年前那位在渭水之滨求贤若渴的老者心境,有了一丝莫名的相通。案头摊开的《诗经》,正翻至《小雅·伐木》一篇:“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短短八字,如雨滴敲击心湖,漾开层层涟漪。这“求人”二字,古远而沉重,它驱使着我提笔,记录下这由古诗牵引出的一日思绪。

一、古意中的“求”

“求”之一字,在古诗文中是何等庄重而热切的情感。《伐木》中鸟儿嘤嘤鸣叫,是为寻求伴侣;周文王访姜子牙于渭水,是为一展宏图;刘备三顾茅庐,是为天下苍生。古人所求,或为知己,或为贤才,或为大道,其背后无不蕴含着一份对联结、对共鸣、对完善的深切渴望。这并非简单的索取,而是一种主动的奔赴,一种以自身之诚,叩响天地、叩响他人心扉的壮举。它需要莫大的勇气与谦卑,既要清晰地认知自身的不足,又要对所求之物抱有极高的敬意与信念。

反观当下,我们似乎习惯于在数字世界中“匹配”与“筛选”,算法为我们推荐一切,朋友的“求”变成了朋友圈的一个点赞,职业的“求”变成了简历的一次海投。效率至高,却似乎稀释了那份“嘤其鸣矣”的真挚与温度。我们是在“求”,还是在等待被“推送”?古人之求,因其过程的艰辛与内心的诚挚,使得那份“求得”的果实格外甘甜。而我们,是否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失落了这份过程中应有的庄重感与期待感?

二、日记中的“己”

合上古卷,这场雨仿佛将千年前的“求”之声,带入了我的书房,也带入了我对自我的审视之中。日记,恰是一种向内的“求”。它并非向外界索求什么具体之物,而是向内心深处求一份真相,求一刻安宁,求一种理解。

今日的工作遇到瓶颈,苦思不得其解。我起初的反应是向外“求”——急切地想找同事讨论,想上网搜索答案。但焦躁之中,我忽然想起“求人不如求己”这句老话。它并非提倡闭塞,而是强调内在力量的根本性。我停下向外张望的动作,坐下来,摊开日记本。笔尖划过纸张,沙沙作响,如同内心深处的独白。我将困顿、疑虑、甚至一丝沮丧,逐一写下。这个过程,就是在“求己”:求一个更冷静的自己,求一个能梳理乱麻的自己,求一个不被情绪左右的自己。

写着写着,思路竟真的逐渐清晰。问题的关键并非在于知识的匮乏,而在于心态的焦灼。我“求”得了内心的平静,答案的雏形便在这平静中悄然浮现。这场向内的探索,其本质与古人“求贤”并无二致,都是对更好状态、更高境界的一种追寻。只不过,古人向外寻求贤能来辅佐霸业,我则向内寻求心力来应对生活的波澜。

三、古今之“求”的回响

雨渐歇,阳光从云层缝隙中透出。我再度品味“求其友声”与“求己”之间的微妙联系。它们并非对立,而是一体两面,是人生在不同阶段、不同境遇下的不同姿态。

健康的“求人”,是知道自身边界,懂得借助外力,拥有开放与合作的心态。如同鸟儿鸣叫,是先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吸引同频的伙伴。而深刻的“求己”,则是所有向外求的基石。一个内心混沌、缺乏主见的人,即使遇到贤才,也可能无法识别、无法真正与之协同;即使获得帮助,也可能无法善用。唯有不断向内探求,认清自己,锤炼自己,才能使向外的“求”变得更有方向、更有力量、更有价值。

古诗中的“求人”,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古人广阔的精神世界与社交伦理。而我的日记,则是一次小小的实践,尝试将这种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的琐碎之中。我们不必如文王般求取贤士以安天下,但可以在工作中求教于前辈,在学业上求助于同窗,这皆是“求其友声”的现代演绎。而更重要的是,在每一次向外寻求之前或之后,不忘回归自我,进行一场真诚的“求己”,问问自己的初衷、自己的能力与自己的收获。

结语

窗外的鸟雀又开始鸣叫,清脆悦耳。它们是在求友,亦是在宣告自己的存在。今日,因一句古诗启发的日记,让我进行了一场从“求人”到“求己”的思维漫游。生活或许就是如此,需要在这内外之间的求索中,找到平衡,获得前进的力量。感谢这场雨,感谢这本古诗集,让我平凡的一天,拥有了与千年文明对话的深邃。夜深了,以此日记,记录所求,亦记录所得。

2023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22 古诗三首配套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_百 ...

2023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22 古诗三首配套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2023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22 古诗三首》,包括《鹿柴》、《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三首古诗的学习。通过赏析古诗,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

哲理诗特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从游览庐山的经历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人们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② 借景抒情与哲理融合: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并在这个过程中将哲理...

中秋不见月问客,古诗

中秋不见月问客相关古诗写作 一 中秋不见月问客 原文 《中秋不见月问客》佳节良辰月隐踪,寒灯孤影意忡忡。天涯倦客同谁语,海角离人此夜逢。桂魄难寻心暗叹,清辉不见梦成空。凭栏欲问天边客,何夕团圆照我融。衍生注释 1. “佳节良辰月隐踪,寒灯孤影意忡忡”:在中秋这个美好的节日良辰,月亮却隐匿了踪迹,...

现代《古诗二首》仿写

现代《古诗二首》仿写 现代《古诗二首》仿写 原文:城市灯未眠 风吹霓影乱 心事落杯中 人间梦久闲 一、衍生注释:这是五言绝句四句的现代仿写,采用贴近都市夜景的意象,意在用古典简练的格律来映照当代生活的喧闹与自省。灯光、霓影、杯中之物、梦境,彼此呼应,构成夜的层次感。词语“霓影”指代城市的霓虹灯光...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采桑子 重阳教案 北师大版

1.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采桑子 重阳》。这是一首描绘重阳节景物的古诗,通过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到重阳节的习俗和古代文人对节日的感悟。2.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首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的古诗知识有直接关联,可以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古诗...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题目及...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赤也为之,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舍瑟作,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下列对文言文中...

2025年中考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试卷及答案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

学习语文的点滴收获与感悟议论文形式通用11篇

语文让我学会欣赏。在欣赏古诗词时,我体会到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例如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我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读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我体会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语文让我学会传承。在阅读古典文学的过程中,我知晓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