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春末古诗日记:落花时节又逢君

春末古诗日记:落花时节又逢君

四月廿三 微雨

晨起推窗,但见庭前海棠零落,粉白花瓣铺陈石阶,如覆薄雪。方才惊觉春已将尽,夏未至而芳菲歇,正是古人诗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光景。

诗中的春末意象

总觉古人比今人更敏于时节流转。杜工部写“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虽言重逢之喜,却以落花为衬,平添几分沧桑。白乐天更直抒“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道尽地理不同造成的时差之趣。而王荆公“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馀”则精准捕捉到春末夏初的特有静谧——百花凋后,独剩一二残花坚守枝头,反教人更生怜惜。

午后漫行

撑伞独行城郊。雨丝浸湿青石板路,泛起朦胧光晕。溪畔杨柳已褪去初春的嫩黄,转为深翠,浓密枝条垂入水中,随涟漪轻轻摆动。恰见三两孩童蹲踞岸边,小心翼翼将凋落的桃花瓣置入纸船,任其随水流去,想必是学着古人“流水落花春去也”的雅趣。

春末的自然密码

细观此时自然,确与盛春不同。杜鹃啼声渐稀,代之以初蝉试探性的低鸣。泥土气息混合着腐殖质的微酸与新生草木的清甜,恰是生命轮回的味道。农人荷锄归去,田埂旁野蔷薇开得正盛,雪白花瓣镶粉红边,比春花更添几分野性与坚韧。想起范石湖“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此刻麦穗初成,风中已有隐隐麦香。

夜读有感

晚间翻检诗卷,特别留意春末诗作。贾阆仙“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带着强烈的惜别之情,恨不能挽留春光最后一刻。而李山甫“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则以数字入诗,活泼生动地勾勒出春末夏初雨景。最妙是宋人曹豳“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原来古人早已参透:花落并非终结,绿荫成阵才是春的延续与升华。

春去春来总是诗

从前总伤春悲秋,尤其见不得落花。年岁渐长,乃知四季轮回本无悲喜,唯人赋其情。春末非终点,实为过渡——花落为果熟,莺老待蝉鸣。今日特拾回几片完整海棠,压入书页,既存今春记忆,亦寓对来春的期待。恍悟古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真谛:消亡与新生本就相生相成,人间永是“芳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永恒诘问与希望。

熄灯就寝时,雨声已住。推窗见云破月来,花影凌乱于西墙,竟比圆满时更富画意。春末之美,大概就在这缺憾与圆满之间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