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煤的古诗咏煤炭中的温暖记忆

煤的古诗《咏煤炭》中的温暖记忆

冬日炉火旁的随想

清晨推开窗,寒风裹着细雪钻进衣领,让我突然想起于谦那首《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黑黢黢的煤块在记忆里突然鲜活起来,像老电影般在眼前放映。

煤炉里的旧时光

二十年前外婆家的煤炉总在堂屋中央蹲着,铁皮烟囱拐着直角伸向窗外。记得第一次读"爝火燃回春浩浩"时,正巧外婆用火钳夹起块蜂窝煤,那暗红的火光映着她眼角的皱纹,煤块发出细微的爆裂声,像在应和诗句的韵律。

煤灰沾在外婆的蓝布围裙上,她却笑着说:"这煤啊,是地底下藏着的太阳。"后来才懂,这不正是"鼎彝元赖生成力"的民间注解吗?铁炉上煨着的药罐咕嘟作响,药香混着煤烟味,成了童年最特殊的记忆标签。

现代城市里的煤诗回响

如今供暖改成了天然气,却在古董市场偶遇煤油灯时怔住。玻璃罩里跳动的火苗,突然让人理解"但愿苍生俱饱暖"的胸怀。地铁里刷到山西矿难新闻时,手机屏的反光里似乎浮现出矿工沾满煤灰的笑脸——他们不正是"铁石犹存死后心"的当代注脚?

昨夜用电子书重读《咏煤炭》,指尖划过"粉骨碎身全不怕"的句子时,阳台忽然传来供暖管道的嗡鸣。这声音与记忆中的煤炉声响重叠,让我在智能温控的公寓里,莫名怀念起那个需要半夜起来换煤的时代。

煤韵新思

或许煤的诗意正在于它的矛盾:最黝黑的外表裹着最炽热的能量,最卑微的出身孕育最崇高的精神。当我们在新能源时代回望,这些"乌金"承载的不仅是温暖,更是一个民族在严寒中相互依偎的集体记忆。就像此刻窗外的雪,终将化作滋润春芽的甘露,而煤的故事,永远在文化基因里静静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