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静夜思观月日记

《静夜思》观月日记

壬寅年八月十五·中秋夜

今夜月色澄明,恰如千年前太白所见之景。独倚轩窗时,忽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之句并非虚言——银辉漫过窗棂,果真在书案前铺开一层清冷的白霜。远处高楼霓虹闪烁,却盖不过这天际孤悬的玉盘,想来古人观月时不曾有这般光怪陆离的背景,反倒更能窥见宇宙的本真。

月下遐思

仰首望月时,忽然懂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何以传诵千古。今人虽惯用视频通话即刻见故人容颜,然则当月光沁入肌肤时,那种蛰伏在血脉深处的乡愁仍会苏醒。祖母在电话里说故乡正在下雨,不见月亮,我便将窗外月轮摄予她看。她笑说:「古今共此一月,你看见的亮光,或许正照着你儿时捉蟋蟀的那片草地。」

电子屏幕上的月光终究隔了一层,遂关灯独坐。黑暗中将李白二十字反复吟哦,忽觉此诗妙处不在奇崛意象,而在「疑是」与「思」之间的心境流转。月光先是欺瞒人的视觉,继而叩击人的心扉,最后化作无形的信使,将散落四海的人以同一种清辉相系。

月影参差

阳台上的绿萝在月色中显出水墨画的意境,叶片边缘泛着银边,让人想起古画中的皴法。楼下孩童举着荧光棒追逐嬉闹,他们眼中的月亮或许只是个发光的圆盘,尚不能体会「月有阴晴圆缺」的哲学意味。倒是流浪猫蹲在墙头对月长嗥,竟有几分「呼作白玉盘」的稚趣。

深夜翻检旧照片,发现全家福背景里总有一弯月亮。幼时在院落中分食月饼的圆月,大学离别时火车站上方的弦月,去年病中瞥见的残月——原来月亮早已将人生片段收纳进它的阴晴圆缺。忽然记起某位学者曾说《静夜思》的伟大在于让月亮成为中华文化的集体镜像,此刻方真正领会其意。

月西沉

子夜时分,月亮斜坠至西天,光华却愈发清澈。此刻方知古人为何要「徘徊于斗牛之间」,这般清景确实令人不忍就寝。手机弹出明日暴雨预警,忽生珍惜当下月明之念,遂取宣纸研墨,欲学古人留驻月光。墨迹晕染时恍然醒悟:太白早已用二十个字锁住了千载月光,后人纵使写尽辞藻,不过是在他划定的银河里舀一瓢星辉。

临睡前见月光移至枕畔,忽然想起某版《静夜思》异文作「举头看山月」,不禁莞尔。今人住在水泥森林之中,若要「看山月」恐怕得驱车数十里,倒是「明月光」依旧公平地洒在每个望月人的窗前。千年易逝,月辉如常,这或许就是文化血脉最温柔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