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愁思的古诗:夜雨寄北中的孤灯与长叹

愁思的古诗:夜雨寄北中的孤灯与长叹

日记一则

窗外雨声淅沥,像极了李商隐笔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意境。我独坐案前,一盏昏黄的台灯将影子拉得老长,仿佛连时光都被这愁绪浸透了。

一、诗中的雨与现实的夜

重读《夜雨寄北》时,突然发现那些字句竟与此刻重叠——玻璃窗上蜿蜒的水痕,恰似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未尽的期盼。手机屏幕亮起又暗下,北方的友人发来雪景照片,而我只能回以南方潮湿的雨声。

“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温柔,
终究抵不过高铁票售罄的提示。

二、愁思的具象化

书架上落灰的相框里,去年在长安城拍的合影已有些褪色。当时笑说“春风得意马蹄疾”,如今才懂“相见时难别亦难”的重量。煮茶的陶壶咕嘟作响,水汽模糊了镜片,像极了那年华清池畔的温泉雾霭。

三、古今愁绪的对话

突然想起苏轼评此诗“含蓄深远”,此刻才真正明白:千年来的愁思从来相似。我的冰箱贴还留着洛阳博物馆的唐俑文创,而诗中的“未有期”,不过是换了种形式在快递停运通知里重现。

夜雨仍敲打着空调外机,
现代人的愁思,
终归比古人多了几分电子设备的蓝光。

后记

合上诗集时,雨势渐歇。朋友圈有人晒出团聚照片,配文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哑然失笑间,忽然觉得这横跨千年的愁思,或许本就是中国人血脉里流淌的诗意。不如学李义山,将未寄出的思念,都化作明日清晨晾晒的雨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