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教师古诗日记:春蚕丝尽,红烛泪干
九月十日 晴
清晨推开窗,金桂的香气伴着秋风漫进书房。案头日历赫然印着"教师节"三字,忽然想起李商隐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心潮如砚中墨汁般荡漾开来。这千古名句虽本为爱情所作,却成了后世赞美教师的绝唱,想来是因为其中蕴含的奉献精神与教育之道浑然相通。
一、古诗中的师者意象
午后翻阅《全唐诗》,发现古人赞师常借物喻人。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中"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将学子比作桃李,今日"桃李满天下"竟成教师专属赞誉。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虽咏春雨,却恰似形容教师潜移默化的教化之功。最妙的是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中"研丹擘石天不知,愿得天牢锁冤魄",以炼丹喻育人,需千锤百炼方成美器。
二、现代课堂的古韵新声
下午拜访初中语文老师,见她正在黑板上书写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满头银发的她转身笑道:"你们如今都成栋梁,我这落花也该化作春泥了。"忽然明白古诗何以穿越千年仍具生命力——那些诗句早已镌刻进民族血脉,而教师正是文明的传递者。他们像春蚕吐丝般编织知识经纬,如红烛燃烧般照亮求知之路,这种奉献比任何修辞都更接近诗的本质。
三、诗心与师心的共鸣
黄昏时在校园漫步,听见音乐教室飘来《采薇》吟唱。想起《礼记·学记》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真正的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文化基因的延续。教师如同古诗中的匠人,将璞玉琢成璧,将顽铁炼成钢,这个过程本身就如同一首精心创作的史诗。那些批改作业的深夜、备课的黎明,都是平仄交替的韵律;那些谆谆教诲、殷殷期待,都是意蕴深长的诗行。
夜幕降临时,我给老师发了节日祝福,附上自拟的绝句:"三尺讲台传道韵,十年树木育梁材。春蚕丝尽织锦缎,红烛光寒照夜台。"或许拙劣,但想起《荀子·劝学》所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大概才是教师们最愿看到的诗篇吧。古诗中的赞美从未过时,因为师者精神永远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干洒红烛泪 宁吐春蚕丝
干洒红烛泪 宁吐春蚕丝 孙秀华 【期刊名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甘做春蚕吐丝尽,愿化红烛照人寰”,这是人们对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十几年来,我一直将其视为我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苦学不倦,勤耕不辍,用无悔的信念和辛勤的汗水去换取事业的成功。 【总页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