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古诗伴我晨思
清晨的羽翼与诗意
今晨五时三刻,我在阳台上喂食家养的白鸽时,忽然想起唐代诗人张籍的《猛虎行》中"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掩径芭蕉花"之句。朝霞将云层染成金红渐变的绸缎,鸽群扑棱着翅膀在晾衣绳上排成错落的音符,这般景象竟与千年前的诗人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我注意到领头的灰斑鸽总是最先啄食玉米粒,而幼鸽们则怯生生地围着食槽打转,这像极了杜甫《丽人行》中"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的阶级隐喻。
古籍中的鸽影
回到书房查阅《全唐诗》,发现共有四十七处提及鸽子,大多与寺院钟声、边塞军书相关。最令我动容的是白居易《游悟真寺诗》中"晴鸽试铃滑,秋蛩啼露悲"的描写,诗人将鸽铃的清越与蟋蟀的哀鸣对照,恰似人生欢愉与惆怅的交织。我的鸽子颈环上也系着铜铃,每当它们掠过城市上空,铃声便如散落的诗行飘进千家万户。忽然领悟到宋徽宗为何要绘制《瑞鹤图》,那些盘旋在汴梁宫阙的仙鹤,何尝不是另一种形态的诗意鸽子呢?
在整理祖父的旧书箱时,意外发现民国版本的《鸽经》,扉页有铅笔写的七绝:"琉璃眼映晚霞明,雪羽金眸自在行。莫道蓬山千里远,云笺月字总关情。"这无名氏的诗作,将信鸽传书的典故与李商隐的蓬山意象巧妙结合。忽然听见窗外扑翅声,原来是那只最肥硕的银王鸽撞倒了窗台上的墨瓶,浓黑的墨汁在稿纸上晕开,恰似一幅写意的水墨飞白。
现代都市的鸽韵
午后散步至人民广场,见到许多游人喂食野鸽。这些灰扑扑的城市精灵,虽不如古诗里的白鸽高贵,却另有一番生机。想起徐志摩《沪杭车中》写的"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若是改写为鸽群视角,大抵是"扑扑扑,咕咕咕,几粒麦,半碗水,数声铃响;一座钟,一片檐,千百轮回"吧。孩子们追逐鸽群的笑声,与寺院檐角的风铃遥相呼应,古今两种欢愉在此刻重叠。
归家时特意绕道古玩市场,见到清代青花瓷碗上绘着的缠枝莲纹鸽戏图,商贩要价三百,终究没舍得买。但那些展翅的釉下青羽,已连同今晨的鸽哨声,永远烙在了记忆里。忽然明白所有关于鸽子的古诗,归根结底都是在书写自由与羁绊的永恒命题——就像我养的鸽子纵然能翱翔九天,终会回到这方小小的鸽舍,如同诗人无论怎样放浪形骸,总也逃不开文字构筑的精神巢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