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义字古诗中的春日随想

晨起读《义字古诗》有感

清晨推开窗棂时,檐角还挂着昨夜的雨滴。案头那本泛黄的《义字古诗集》被风轻轻掀动,恰好停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篇章。墨色字迹间仿佛渗出八百年前的铁血忠义,让我想起昨日参观岳王庙时,那尊青石雕像眉宇间凝固的浩然之气。

忠义精神的现代回响

午后在西湖长堤漫步,看见几个小学生围着"精忠报国"的碑刻临摹。他们稚嫩的手指划过花岗岩上深刻的笔画,让我想起《义字古诗》中"苟利国家生死以"的铿锵韵律。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字,此刻正通过孩童的铅笔,在方格本上生长出新的根系。

特别记得集子里收录的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站在雷峰塔旧址的玻璃保护层上,脚下是千年累积的砖石残片,突然明白这种义字精神就像塔基的夯土,沉默地托举着文明的高度。

黄昏时分的顿悟

暮色染红保俶塔尖时,我在西泠印社的竹廊下遇见位白发老者。他正用狼毫临写《正气歌》,宣纸上的"天地有正气"五个字墨色淋漓。交谈中得知他是抗战老兵,说起当年背着诗册上战场的故事时,昏黄的瞳孔里突然迸发出青年般的光亮。这让我想起《义字古诗》扉页的批注:"义者,宜也。千古同此心。"

夜灯下的重读

此刻台灯将诗集映成温暖的琥珀色,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句在光晕中微微颤动。突然理解到所谓义字古诗,不仅是平仄格律的文学标本,更是贯通古今的生命密码。就像窗外南屏晚钟的余韵,总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突然撞响现代人心中沉睡的共鸣。

合上书页时,月光正掠过书案上的小铜像——那是昨天在岳庙请回的微型岳飞像。金属冷光中,似乎听见《满江红》的吟诵声穿越时空而来,与远处钱塘江的夜潮渐渐融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