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天涯古诗词伴我雨中行

天涯古诗词伴我雨中行

十月廿三 微雨沾衣

清晨推窗,见天际云絮低垂,檐角已缀着淅沥雨珠。忽然想起韦庄《谒金门》中"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之句,虽非春时,这秋雨亦别有一番清寂滋味。携一册《唐诗宋词选》踱至城西公园,欲效古人雨中寻诗境的雅兴。

凉亭偶得

在爬满紫藤的六角亭里,翻到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时,恰有雨丝斜侵石阶。恍见千年前浔阳江头那个秋夜,商妇拨弦声穿雨而来,与此刻亭外梧桐滴答声竟重叠相和。这或许就是天涯古诗词的魔力——总在某个时空裂隙中与今人产生共鸣。

午後小憩 诗梦交织

于湖畔茶肆凭栏小坐,热茶白雾与湖面雨烟氤氲成趣。忽忆起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怅惘,而眼前双双掠过的雨燕,又似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景致。店主闻我吟诵,笑说昨日亦有位老先生在此抄录王维《渭城曲》,言道这"渭城朝雨浥轻尘"正合此间晨景。

诗与地域的对话

忽然惊觉天涯古诗词从未拘于地域。杜少陵在《登高》写长江"无边落木萧萧下",范希文在《苏幕遮》绘塞外"碧云天,黄叶地",而柳七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与此刻江南雨景何其契合。这些文字穿越山河岁月,竟在尺尺方寸间与异代异乡人相遇,诚如《春江花月夜》所言"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暮色归途 诗意未央

归时雨渐疏朗,霓虹初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手机忽震,友人发来张继《枫桥夜泊》的语音吟诵,伴着现代钟声与古典箫声的混音版本。哑然失笑间想起,今人虽不再燃烛夜读,但通过电子屏幕传播的天涯古诗词,何尝不是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当代诠释?

是夜整理日记,将今日所感与诗句抄录成册。忽然明白所谓天涯古诗词,并非遥不可及的文物,而是随时能在生活缝隙中生长的精神蔓草。当雨滴第无数次叩响窗棂,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便在新的时空获得生命——这大约就是文明传承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