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古诗文日记:月下独酌思故人
壬寅年八月十五·中秋夜
今夜月华如练,偶然翻到李太白《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句,忽觉千年前的那轮孤月,正穿过时空的帷幕,落在我独坐的阳台上。银辉浸染窗棂,恍若铺开一轴泛黄的诗卷,引得人提笔欲记此夜心境。
一、诗境与现实的叠影
窗前疏桂暗香浮动,恰应了古人“桂子月中落”的意境。我学着太白举杯邀月,瓷杯碰触月光时竟有清泠回响。然而手机忽亮,友人群中热闹的祝福鱼贯而入——这现代科技里的团圆讯号,与诗中“永结无情游”的孤高形成了奇妙对照。原来今人纵有万千联络之便,那份“对影成三人”的寂寥诗心,却与古人一脉相通。电光石火间,王羲之《兰亭集序》里“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慨叹涌上心头,这轮明月见证过多少代人的欢聚与离散,而人类的情感终在诗文里获得永恒。
二、时空长廊里的故人
月光渐浓时想起故人。昔年共读《古诗十九首》,她最爱“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的婉转,我则偏好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如今各散天涯,唯借同一轮明月遥寄思念。忽然懂得杜甫写“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时,那穿透纸背的眷恋——月光原是宇宙最大的情诗,让散落四方的游子能在清辉中重逢。翻出旧信笺,泛黄纸页上抄着晏几道“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墨迹被岁月洇染成斑驳的云纹,而今宵明月依旧澄明如初。
三、诗脉在当下的延续
子夜风起,阳台风铃叮咚作韵,竟似古琴曲《梅花三弄》的余音。索性以茶代酒,效仿古人即兴吟咏。虽无七步成诗之才,但信口拈来“银汉西倾孤雁过,金粟香散玉壶空”二句,竟暗合了李商隐“青女素娥俱耐冷”的意境。原来情古诗文从未远去,它化作月光浸透我们的血脉,在某个怦然心动的时刻破土重生。正如《文心雕龙》所言“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当现代灵魂与古典诗情共振时,我们便成了文化长河里新的浪花。
月渐西沉时,手机播放起《春江花月夜》的琵琶曲。张若虚那句“不知乘月几人归”此刻听来别有深意——我们都是乘着月光回家的旅人,在诗文的舟楫里寻得精神的归途。愿这份由情古诗文滋养的悸动,能如明月般永恒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