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日感怀日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日感怀日记

十月十五日 晴转多云

清晨推开窗时,秋风裹着桂香扑面而来。楼下的梧桐已褪去大半青翠,金黄的叶片在风中打着旋儿,像极了杜甫笔下"万里悲秋"的注解。忽然想起这句诗已伴随我整二十年——从中学课本里初遇时的懵懂,到如今在异乡医院复查时的心领神会。

一、万里之外的秋声

诊室外的银杏树正沙沙作响。三年前从江南调到北疆工作时,特意在行李箱塞了本《杜诗详注》。当我在戈壁滩的板房里读到"常作客"三字,窗外的胡杨林正落下第一片黄叶。那时才懂得,原来千年之前的漂泊与今日的乡愁,竟能隔着时空产生如此精确的共振。

二、病历本里的百年

医生翻看我厚厚的检查单时,钢笔在纸上划出的沙沙声,与童年记忆中祖父咳嗽的节奏莫名重合。"多病"这个词语,从三十八岁第一次出现在体检报告至今,已渐渐从惊心动魄变成了习以为常。倒是"独登台"的况味愈发鲜明——上周独自在住院部天台看晚霞时,忽然明白诗人为何要把"百年"与"登台"并置。

输液架旁斜插着半枝残桂/药水正数着秒滴落/像某个朝代更漏的声音/而我的秋天/永远停在课本第三十二页的批注里

三、常作客者的中秋月

傍晚收到母亲寄来的月饼,铁盒里还夹着晒干的桂花。视频时她总说:"你爸今早又去擦你小学得的奖状了。"镜头扫过客厅,那幅"万里悲秋"的书法作品仍挂在老位置。忽然想起这二十年间,我竟从未在故乡度过完整的秋天。窗外的月亮渐渐圆了,不知可照见夔州那夜的杜甫?

合上日记本时,发现墨迹在秋燥的纸上洇开,像极了年轻时读不懂的"百年多病"四字。或许每个游子的生命里,都藏着半卷未写完的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