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桢溪
壬寅年冬月十五 星垂平野
今晨整理书箧时,忽从《唐人绝句选》中飘落一纸残笺,墨色已被岁月浸得氤氲如雾。拾起细辨,竟是先祖父手抄的唐人句“夜泊桢溪向晚钟”,七个字在窗棂透入的微光里恍若游鱼,倏地搅动了记忆的深潭。
记得十岁那年初冬,随祖父乘乌篷船过浙西水道。暮色四合时突遇浓雾,船家将缆绳系在荒渡石桩上,道是“今夜只得泊在桢溪口了”。祖父披着青布棉袍立在船头,忽指着远处对我说:“瞧见么?那就是古诗里写的‘孤灯明灭荻花寒’。”
我顺着他竹节般的手指望去,但见雾霭中隐约有星火浮动,原是对岸山寺的守夜灯。祖父缓缓吟起不知哪位诗人的句子:“夜泊桢溪向晚钟,客心如水水如空”,声音被江风吹得散碎,与橹声、水声、断续钟声揉成一脉苍茫。那时不解诗中意,只记得船尾炊米饭的香气混着潮气,成了对“桢溪”最初的确凿印象。
二
十七岁独往徽州写生,竟在歙县碑廊重逢“桢溪”二字。残碑注文记载此溪原名震泽,唐时诗人桢氏结庐溪畔,后人遂改称桢溪。管理员老者见我驻足良久,沏来一杯黄山毛峰,慢悠悠道:“后生可知桢溪之妙?四季晨昏景致各异,惟冬夜泊舟最能得古人意趣。”说罢以杖叩地,吟出另半联诗:“钟声散作满江星”。
是夜借宿溪畔农家,取出画具却无从落笔。推窗见月下溪面浮光跃金,忽悟诗中“向晚钟”原是声景相生的妙谛——钟声荡开涟漪,涟漪碎月影为星辰,如此轮回千年。速以赭石调墨泼染溪山,留白处恰似钟声潺湲,题曰《桢溪声夜图》,至今悬在书房东壁。
三
今春陪友人选景德镇瓷坯,在作坊角落见青花釉里红箭筒,画意正是烟波孤舟。匠人笑道:“这是按《夜泊桢溪》诗烧的,光绪年间的老版样。”友人好奇追问全诗,我却怔怔望着釉彩间若隐若现的舟子——像极当年祖父负手立于船头的身影。
归途高铁过浙西,手机倏然收到气象预警:今夜有雾。抬眼望窗外渐起的薄雾,恍见乌篷船从时光深处摇来,船头青衫人吟诵声穿透玻璃:“钟声散作满江星…”蓦然惊觉这廿载光阴,自己始终在桢溪的涟漪里航行。那些零散收集的碑拓、画稿、瓷片,原是岁月投入心湖的石子,荡开的每个同心圆都写着“夜泊”二字。
今宵收拾旧箧至夜深,窗外忽飘细雨。合窗时听得远处建筑工地的金属敲击声,竟似钟声遥遥。取祖父遗砚磨墨,在残笺补记后事,墨迹渗过纸背的刹那,仿佛听见桢溪的水声漫过城市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