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古诗师说:一场与诗词对话的心灵日记

晨起偶得

清晨推窗,恰见檐角挂着半轮残月,忽忆起《古诗师说》中"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境。这本陪伴我三年的诗词札记,早已成为每日必翻的精神食粮。今日特将散落的感悟整理成篇,记录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一、诗中的时间褶皱

《古诗师说》第37页批注道:"唐人七绝,常将百年沧桑压入一句平仄"。午后在旧书摊偶得王维诗集,泛黄纸页间"雨中山果落"四字突然鲜活——窗外正有银杏果砸在青石板上,发出千年前相同的闷响。这让我明白,真正的诗意永远在等待与现实的共振。

二、平仄里的生命律动

昨夜尝试按《古诗师说》的格律谱填词,发现"平平仄仄平"的规则竟与呼吸节奏暗合。当在"东风无力百花残"处顿笔时,突然理解李商隐为何说"此情可待成追忆"——某些情感必须经过格律的淬炼,才能获得穿越时空的力量。

暮色沉思

黄昏重读《古诗师说》中关于杜甫"星垂平野阔"的解析,突然惊觉:伟大诗篇从来不是描写风景,而是创造供灵魂栖居的维度。合上书页时,月光已漫过案头砚台,墨色里浮动着无数诗人的倒影。这场日记终将成为新的《古诗师说》注脚,在某个清晨被未来的自己再度翻开。

后记:特别感谢《古诗师说》编者将"诗词不是学问,是呼吸"这句话印在扉页。三年来在页边写下的四百多条批注,终让我懂得何为"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