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褚遂良集字古诗中的秋日私语

褚遂良集字古诗中的秋日私语

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在书桌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我翻开那本厚重的《褚遂良集字古诗》,墨香混合着旧纸张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指尖划过那些历经千年风霜的字迹,仿佛能感受到褚河南运笔时的呼吸与心跳。他的书法,如孤松倚岩,如坠石惊雷,此刻却静静地躺在我的掌心,诉说着另一个时代的秋日私语。

一、墨痕如秋,字里行间的时光流转

褚遂良的集字古诗,并非简单的文字汇编,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编撰者从褚公浩瀚的碑帖中,精心挑选出符合古诗意境的字,重新组合成完整的诗篇。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原作的精气神,却又在新的语境下焕发出别样的生命力。这就像秋日的树林,叶子虽来自同一个根系,却各自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有的如《雁塔圣教序》般清瘦遒劲,有的如《大字阴符经》般丰腴流转。

我尤其喜爱其中王维的《山居秋暝》集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字的宝盖头写得极开阔,仿佛能容纳整座秋山;“雨”点的洒落恰到好处,似能听见水滴从竹叶滑落的清响。褚公的撇捺在此时不再是简单的笔画,而是成了描绘秋意的画笔。透过这些墨迹,我仿佛看见那位唐代诗人正站在终南山的薄雾里,与数百年后的书法家隔空唱和。

二、临帖之悟,与古人对话的秋晨

这个秋天,我开始尝试临摹集字中的杜诗《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至“露”字时,我忽然理解了何为“锥画沙”。褚公的竖笔并非一泻而下,而是在行笔中不断调整力度,如同秋露在草叶上凝聚的过程,既轻盈又具有重量感。而“月”字的转折处,他采用了明显的顿挫,使那弯秋月不仅照亮了杜甫的乡愁,也照亮了临帖者心中的某处角落。

最奇妙的是书写时的心理体验。当我的毛笔试图追随那些穿越千年的轨迹时,时间似乎变得稠密起来。窗外银杏叶飘落的瞬间,与笔尖离开纸面的刹那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我终于明白古人为什么说“字如其人”——褚遂良的刚直不阿、王维的超然物外、杜甫的沉郁顿挫,都通过这些集字,在我的书桌上完成了一场精神的交汇。

三、秋思凝墨,日记里的永恒瞬间

九月廿三日记:今日临褚集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写坏三张纸,总不得其韵。忽见夕阳斜照进墨碟,朱砂墨映着金光,竟与秋色无异。遂弃帖自运,任笔书写窗前秋景。虽技法稚嫩,却得片刻真心。方知褚公集字之妙,不在形似,而在引后人触发生命体验。

十月朔日记:重阳将至,用褚体集字给故友写秋日问候卡。选取《褚遂良集字古诗》中“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二句。友人回信说:“见字如见秋风。”想来这便是书法最动人的力量——它让电磁波时代的我们,依然能够通过笔墨触摸到彼此心中的四季轮回。

结语:秋声墨韵永相随

合上集字帖时,暮色已染黄了天际。褚遂良的笔画在渐暗的光线中仿佛活了过来,那些关于秋日的吟咏不再局限于纸张之上。我突然意识到,真正的“集字”不仅是将散落的单字汇编成篇,更是将不同时代的生命体验凝聚成永恒的艺术瞬间。在这个数字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用指尖滑动屏幕获取无数资讯,却很少有机会像此刻这样,通过一笔一画的摹写,与千年前的灵魂静静交谈。

秋风翻动书页,停留在白居易那首《秋雨中赠元九》:“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褚公集此诗时是否也曾感叹岁月流逝?不得而知。但确知的是,每当秋色渐深,展读此帖,便觉千年一瞬,万物皆可相通。这大概就是传统文化最珍贵的馈赠——它让我们在轮回的四季中,永远能找到精神的栖息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