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日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日记

腊月三十 晴

清晨是在零星的爆竹声中醒来的。推窗望去,邻家孩童已穿着崭新的棉袄在巷子里追逐嬉闹,手里攥着才拆封的摔炮,往青石板上用力一掷,“啪”的一声脆响惊起屋檐上停歇的麻雀,也惊醒了整条沉睡的街巷。母亲早已在厨房忙碌,蒸汽氤氲中飘来炖肉的浓香,那是年味最初的模样。

午后随父亲贴春联。熬制的浆糊带着麦香,刷子在红纸上刮出均匀的声响。“岁岁平安满堂春,年年如意全家福”——父亲眯眼念着横批,仔细抚平宣纸的褶皱。阳光斜照在墨迹未干的“福”字上,那遒劲的笔划里仿佛流淌着千百年来相同的期盼。当我将倒贴的“福”字按在门心时,忽然懂得这不仅是习俗,更是让幸福以一种倾斜而醒目的方式,叩响家门。

暮色与盛宴

黄昏时分,爆竹声渐密,如同战鼓催动着节庆的步伐。四方亲戚陆续到来,带着各式年货与笑脸。餐桌被层层叠叠的碗盘占据,红烧鲤鱼昂首摆尾,寓意“年年有余”;晶莹的皮冻颤巍巍凝着时光;翠绿的芹菜炒肉丝象征着“勤劳致富”。姑父斟满琥珀色的屠苏酒,药香与酒香交融升腾,正是古人笔下“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具象。祖父举杯,用苍老而庄重的声音念出祝酒词,所有酒杯在灯下碰撞出清越的鸣响,仿佛旧岁在此刻被真正辞别。

守岁的夜晚最为奇妙。电视里春晚歌舞欢腾,屋外爆竹声此起彼伏如连绵春雷。孩子们困得东倒西歪却强撑着眼皮,因听说守岁能为长辈延寿。母亲端出包着硬币的饺子,谁咬到便会被来年的好运眷顾。当零点的钟声伴着震天撼地的爆竹轰鸣传来,整个天地仿佛被声浪洗涤一新。电话铃声瞬间响起,四面八方传来的“新年快乐”在耳畔重叠成温暖的潮汐。

新桃换旧符

站在院中仰望,硝烟味弥漫的夜空被烟花不断照亮,绚烂如锦。那一刻深切体会到王安石诗句的永恒魅力——“爆竹声中一岁除”,是辞旧迎新的喧闹与决绝;“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氤氲在酒杯里、餐桌上、人间烟火中的那份温情与希望。千百年来,爆竹换作了烟花,陶罐屠苏换作了玉瓶佳酿,但那份除旧布新的憧憬、家族团聚的暖意从未改变。我们在这震耳欲聋的欢呼中,送走的何止是旧岁,还有所有遗憾与彷徨;迎来的不仅是新春,更是无限可能的新生。

夜深人静时,我在红纸屑铺就的院子里站了许久。春风确已送暖,穿堂过户,拂过笑泪交织的脸庞,最后潜入心底,酿成了来年一整年的勇气。旧符已去,新桃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