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廿八日·雨霁
清晨推窗时,檐角仍滴答着昨夜的雨水。忽然想起龚自珍《已亥杂诗》中"九州生气恃风雷"的拼音诗句(jiǔ zhōu shēng qì shì fēng léi),那些音节在舌尖滚动,竟与此刻青石板上的水花声奇妙地共鸣。
一、拼音里的平仄
午后翻检旧书,发现学生时代标注的《已亥杂诗》拼音笔记。墨迹洇开的"wàn mǎ qí yīn jiǔ kě āi"(万马齐喑究可哀)旁,还画着歪斜的声调符号。忽然意识到这些拉丁字母的组合,恰似古人用反切法标注的现代回响。雨后的阳光穿过玻璃,在纸页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仿佛那些拼音正跳跃成五线谱上的音符。
二、声韵中的城市
傍晚散步时,地铁站传来报站的机械女声。当"luò huā bú shì wú qíng wù"(落红不是无情物)的拼音在不经意间浮现在脑海,突然发觉广告牌上的霓虹,竟与诗中"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境形成古怪的互文。便利店门口堆积的快递箱,多像现代版的"落红"啊。
注:归途在手机备忘录写下:"龚自珍的拼音诗句像种子,在混凝土缝隙里发芽。我们背诵的yǐ hài zá shī(已亥杂诗),原是十九世纪的诗人为二十一世纪准备的时光胶囊。"
三、电子时代的平水韵
临睡前整理今日见闻,发现输入法竟能自动联想"fēng léi"对应"风雷"。这让我想起《已亥杂诗》第125首的拼音版被做成电子涂鸦,在社交平台上流传。或许古诗拼音的当代意义,就在于它既是解码器又是转换器——让我们用二十六字母的钥匙,打开那些尘封在繁体字里的雷霆万钧。
窗外的玉兰树沙沙作响,像在吟诵某首未完成的杂诗。今日所记,不过是"yǐ hài zá shī gǔ shī pīn yīn"(已亥杂诗古诗拼音)长河里,一朵偶然溅起的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