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赋端午古诗日记一则

赋端午古诗

壬寅年五月初五 晴

晨起推窗,艾香盈室。母亲已在门楣悬好菖蒲,青翠的叶片还带着晨露的微光。忽然想起昨夜读到的《赋端午古诗》,其中"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两句,竟与眼前景象浑然相契。

早饭后,见母亲端出浸泡好的糯米,红枣与红豆如玛瑙般散落其间。我忽然心念一动,取出珍藏的《楚辞》,翻至《涉江》篇轻声诵读:"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父亲闻声而来,接着吟出后句:"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这一刻,两千年前的汨罗江仿佛流淌到了我家客厅。

午间赛舟记

河边早已人声鼎沸。龙舟如离弦之箭破开水面,鼓声震天。忽然想起《赋端午古诗》中"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的描写,此刻方知古人用字之精妙——那龙舟昂起的船首劈开浪花,确如兽头傲然凌空;桨夫齐声呼喝的声浪,真似春雷滚过江面。

有位白发老者在一旁轻声吟诵:"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我认出这是张耒的《和端午》,便接了下句:"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老者拊掌而笑,我们从《离骚》谈到《九歌》,从屈原谈到伍子胥,原来端午的诗篇早已在岁月长河中汇成浩瀚江河。

夜读感怀

晚间整理今日所见,在日记本上抄录《赋端午古诗》全文:"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墨迹在宣纸上慢慢洇开,仿佛历史的泪痕。忽然明白这个节日最动人的地方,不仅是粽香艾韵,更是那种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每首古诗都是先人投递给我们的漂流瓶,装着他们的感慨与思考。

今日重读古诗,恍若与古人共度端午。他们用笔墨凝固的端午记忆,经过岁月沉淀,反而愈发鲜活。正如屈原在《橘颂》中所写:"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这种精神气质,或许才是端午节最珍贵的馈赠。

夜风送来远处依稀的鼓声,想来是青年们仍在练习龙舟竞渡。这鼓声从战国敲到今天,从汨罗江响彻神州大地,将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吟诵,永远回荡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