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记与挚友的春日重逢
一、久别
窗外的梧桐抽了新芽,嫩绿得仿佛能滴出水来。已是暮春时节,距离我与挚友陈君上一次相见,竟已匆匆过了五载。这五年间,我们各自奔忙于生活的轨道,他在南国鹏城为梦想打拼,我则留守北地古城教书育人。联系从未断绝,微信里的问候,朋友圈的点赞,节假日的祝福,一样不少,但那种促膝长谈、肝胆相照的温热,终究是隔了屏幕,显得有些遥远而冰凉。古人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诚不我欺。每每念及大学时代,我们同窗共读,挥斥方遒,于图书馆中争辩至闭馆,在篮球场上奔跑至日暮,那些鲜活的画面便如潮水般涌来,继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怅惘。空间的距离,有时真像一道无形的鸿沟。
二、重逢
然而,王勃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吟诵了千百遍,直到这个周末,才有了真正血肉充盈的体会。陈君因公务短暂北上,挤出一天时间专程来看我。车站口,熙攘人流中,我们几乎一眼就认出了彼此。没有夸张的拥抱与呼喊,只是快步上前,相视一笑,拳头轻轻碰在对方肩头——“来了?”“来了。”所有的生疏与隔阂,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仿佛昨日才刚一起在食堂吃过饭。领他回家,妻子备下几样清爽小菜,一壶清茶。我们便坐在洒满春日阳光的阳台上,开始了漫无边际的闲聊。没有既定主题,没有寒暄客套,从眼前的工作困境,到家中父母的身体;从对时局的零星看法,到对孩子教育的些许烦恼;甚至重温了当年哪位老师的口头禅,哪个同学的趣事……话题如溪水般自然流淌,时而激烈争辩,时而会心沉默,时而开怀大笑。我忽然深刻理解了“比邻”的真意——它并非指物理距离的消失,而是心与心之间那座桥梁的无比坚固与通畅。即便远隔天涯,但知己之情谊,能瞬间将万水千山缩地成寸,让这次重逢没有丝毫的预热与尴尬,直接进入了最舒适、最本真的状态。
三、共游
午后,我们决定去城西的老公园走走。那里有我们学生时代常去的茶社和一片巨大的荷塘。时节尚早,荷叶才刚露出尖尖角,但垂柳依依,碧波荡漾,风景依旧。我们沿着湖畔缓行,步伐不自觉地保持一致。聊起近况,他说起在南方快节奏生活中的压力与迷茫,我谈及教师生涯中的成就感与琐碎烦恼。没有炫耀,没有抱怨,只是平实的分享与倾听。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与坦诚,是岁月馈赠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在一处石凳上小憩,看远处孩童追逐嬉戏,夕阳将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我们沉默了片刻,但那沉默并不尴尬,反而充满了安宁与慰藉。仿佛所有的言语都已多余,彼此能感知到对方内心的波澜与平静。此情此景,让我想起另一句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友情的深度,从来无法用物理尺度丈量。
四、感怀
送他去车站的路上,华灯初上。我们的话反而少了,更多是并肩而行。检票口前,他用力拍了拍我的肩膀:“保重,常联系。”我点头:“你也是,下次带家人一起来。”没有依依惜别的缠绵,因为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友情经得起距离和时间的考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不再只是课本上需要背诵的诗句,而是我们切身践行的生活信条。它告诉我们,只要心中保有那份对友情的珍视与坚守,地理的隔离便不足以稀释情感的浓度。真正的知己,是即便远在天涯,也仿佛近在咫尺,能随时分享生命的悲喜,给予彼此前行的力量。夜色中,列车缓缓驶离,我心中没有离愁,唯有满满的温暖与感激。感谢这跨越千里的重逢,让古老的诗句在我生命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友情,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