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林西壁古诗的午后随想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古意幽思
午后阳光斜照进书房,恰如苏轼当年题诗西林壁时的澄明心境。翻到《题西林壁》一诗,忽然被“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句攫住心神。这七个字岂非道尽人间万象?想起昨日与友人争论城市改造的利弊,他执意说拆迁破旧立新才是正道,我则惋惜老街区承载的文化记忆。两人各执一词,不正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鲜活注脚?
墨色碑拓在宣纸上晕开,仿佛看见元丰七年的苏轼踩着枯叶登上庐山。他或许抚过西林寺斑驳的墙壁,忽然顿悟——人们总困在自己认知的牢笼里。就像我总认为邻家孩童应当专注学业,却忽略了他观察蚂蚁搬家时的科学探究精神。这种执念,何尝不是另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现代启示
手机突然弹出新闻推送,某地又因极端气候引发灾情。忽然惊觉人类何尝不是置身于气候变化的“庐山”之中?当我们争论新能源汽车是否真正环保时,当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同等减排责任时,谁又能跳出自身立场看清全局?苏轼的智慧穿越九百年依然振聋发聩:若想看清事物本质,必须跳出既定的思维框架。
傍晚散步时特意绕到老城区,那些被标注“待拆除”的骑楼在夕阳下美得惊心。忽然理解诗人为何要“题西林壁”——有些顿悟必须借助具象的载体才能显现。于是取出随身笔记本,在扉页上郑重抄下全诗。当笔尖划过“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山”字时,忽然懂得:所谓成长,就是不断意识到自身局限性的过程。
古今交汇处的哲思涟漪
归家路上经过现代艺术馆,玻璃幕墙上正投影着动态山水画。数码科技营造的峰峦叠嶂间,苏轼的诗句以流光字体穿梭其间。瞬间被这种古今对话击中——九百年前的禅机哲思,依然能与当代科技文明产生奇妙共振。或许真正的智慧从来不会过时,它只是等待不同的时代用新的语言重新诠释。
深夜整理书房时,特意将《苏轼全集》移到案头。摩挲着书脊心想:明天该去城西的碑林博物馆看看,据说那里珍藏有明代重刻的西林壁拓片。虽然真正的西林壁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但那些镌刻在石头上的思考,却如同今夜窗外的月光,永远照亮后来者的求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