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曰古诗中的新年感悟:爆竹声中一岁除
除夕夜的记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每读到王安石的《元日》,总让我想起儿时在乡下过年的场景。腊月二十九的夜晚,父亲会带着我和弟弟在院子里点燃一串红艳艳的鞭炮,噼啪作响的声音震得我们捂着耳朵直跳,却掩不住嘴角的笑意。
年味的变迁
如今城市里禁了鞭炮,年味似乎淡了许多。但昨日路过超市,看见玻璃窗上贴着的剪纸福字,货架上堆成小山的坚果礼盒,突然意识到元曰古诗里描绘的喜庆从未消失——只是从爆竹硝烟变成了电子灯笼的光晕,从手写春联变成了手机里的拜年红包。
记得祖母常说:“年兽怕红色和响声。”现在想来,古人用爆竹驱邪的智慧,与我们在微信群里抢红包的热闹,本质上都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新旧交替的思考
站在阳台上看零点绽放的电子烟花,手机里不断弹出新年祝福。忽然觉得《元日》里“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境如此贴切——我们何尝不是在用新的方式延续着古老的传统?那些藏在元曰古诗里的温情,依然流淌在视频通话时外婆的笑纹里,飘散在厨房蒸年糕的雾气中。
传承与创新
今年特意买了毛笔墨汁,带着孩子歪歪扭扭地写“福”字。当稚嫩的小手握住毛笔的刹那,仿佛看见千年前的诗人在岁首挥毫。元曰古诗穿越时空告诉我们:只要心中存着对团圆的期盼,对未来的希冀,年就永远是中国人心头最温热的那抹朱红。
夜深了,朋友圈又有人分享《元日》全诗。我对着窗外的星光轻声念:“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大概就是文化基因的力量——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我们始终在诗意里寻找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