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以古诗的学习方法为径,寻一日之诗意栖居
晨起·涵泳之境
清晨六时,天色微熹。我于书案前坐定,并未急于动笔,而是依照古人学习诗词之法,先求“涵泳”。取《陶渊明集》,翻至《饮酒·其五》,并不出声朗读,而是默念于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目光在此四句上反复流连,试图穿越千年的烟尘,去触碰靖节先生那一刻的超然心境。所谓涵泳,便是这般沉浸式地体味,如同将一件古玉置于掌心,以心神细细摩挲,感受其温润纹理与内在气韵。我闭上眼,想象自己便是那于东篱下采菊的隐者,喧嚣的世界被一道无形的“心远”之墙隔开,内心唯有山气与飞鸟的悠然。这种方法,绝非简单的阅读理解,它是一种灵魂的共振,是让古人的情感与智慧在自身体内重新活过来的过程。近半小时的沉潜,我仿佛也沾染了几分淡泊与宁静,为这崭新的一日,镀上了一层柔和的、诗意的光晕。
午後·仿写之趣
午后阳光正好,洒满阳台。经历了一上午的忙碌,心思略显纷杂。此时,我记起古诗学习的另一法门——“仿写”。此法非是抄袭,实乃向经典致敬并练笔之绝佳途径。我以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千古名句为蓝本,决定写下我此刻的所见所感。我望向窗外,小区花园景致怡人。我沉吟片刻,在日记本上写道:“暖阳叶隙漏,微风草尖浮。童嬉声渐远,云停天自悠。”虽平仄格律远不及摩诘之精工凝练,意境亦显稚嫩,但在此番揣摩与尝试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人锻造诗句时对意象的精心择取(阳光、树叶、微风、绿草)与动词的锤炼(“漏”、“浮”),更感受到了将瞬间画面凝固定格的乐趣。这个过程,是对观察力与表达力的双重训练。它教会我,诗意并非遥不可及,它蕴藏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处细节,只需我们拥有一颗愿意模仿和创造的诗心。
暮时·心得之获
日暮西沉,华灯初上。回顾这一日以古诗学习方法为指引的日记历程,感触颇深。“涵泳”让我得以深度汲取古典文学的营养,陶冶性情,让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如同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深呼吸。而“仿写”则激励我主动将输入转化为输出,勇敢地用文字捕捉和创造属于自己生活的诗意,让日记不再是流水账,而是有了艺术的提炼与升华。这两种方法,一内一外,一静一动,相辅相成。它们告诉我,学习古诗乃至创作,绝非死记硬背,其精髓在于“得鱼”且“得渔”——既欣赏到诗词之美,更掌握了发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日记至此,心满意足。明日,我当继续循此径,于平凡生活中,探寻那不绝如缕的诗意。愿你我都能在古诗的学习方法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