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唐·杜甫诗韵的现代回响
十月深秋,有幸在市大剧院观看了一场以“盛唐气象”为主题的古典舞演出。当节目单上出现《剑器舞》三个字时,我的心骤然一跳——这不正是杜甫笔下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舞蹈吗?迫不及待地等待它上演。
昔有佳人公孙氏
灯光暗下又亮起,一声鼓点如惊雷炸响。一位身着胡服戎装的女舞者傲然独立,手持双剑,寒光凛冽。她一个亮相,眼神锐利如电,瞬间就镇住了全场。这让我立刻想起了杜甫的诗句:“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音乐渐起,舞者随之而动。初时如江海凝光,身姿稳健而蓄势待发;继而如羿射九日,动作矫健而精准。双剑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时而如游龙穿梭,时而如惊鸿掠过。最令人惊叹的是那段连续旋转与劈刺,剑光形成一道道银弧,仿佛“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的意境在千年后重现。观众席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力与美完美结合的表演震撼了。
绛唇珠袖两寂寞
舞毕,掌声雷动,我却莫名生出些感伤。这精湛的表演固然令人叹为观止,但终究不是公孙大娘亲传。正如杜甫所言“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那个盛唐最顶尖的舞者早已随风而逝,她的绝艺我们只能通过文字想象和后人演绎来窥得一斑。
现代舞者虽然技术高超,装备精良,却可能再也无法完全复制当年的神韵。那种“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极致体验,是否已经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我们传承的,究竟是其形,还是其魂?
今有弟子传其名
演出结束后,我特意留下来参加了演后谈。得知这位舞者确实师从一位潜心研究唐代舞蹈的老艺术家,而那位老艺术家又是根据史料、壁画和诗歌记载,经过数十年揣摩才重建了这套剑器舞。虽然不能说是公孙大娘的直系传承,但确实倾注了对传统文化复兴的心血。
我突然释然了。舞蹈本就是瞬时的艺术,即便在公孙大娘的时代,她的每一次表演也都是独一无二、转瞬即逝的。后世舞者能够以虔诚之心去追寻、去复原、去创新,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够通过肢体语言感受到盛唐的气象,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离场时,秋月正明,凉风习习。我默诵着杜甫的诗句:“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艺术的形式会变,传承的人会变,但那种直击心灵的美却能够穿越时空,永远震撼着一代又一代的观者。今晚的剑器舞,让我与杜甫产生了跨越千年的共鸣,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最迷人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