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重读七律·长征有感日记

重读《七律·长征》有感

十月二十六日 星期三 晴

今日闲暇,再次捧读毛主席的《七律·长征》,心中仍是澎湃不已。那熟悉的诗句,仿佛不是写在纸上,而是用刀刻在中华民族的脊梁上,用血与火熔铸在历史的星河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篇两句,便以雷霆万钧之势,定下了全诗乃至整个长征精神的基调——一种面对巨大困难时无比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

字句间的千山万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我曾在地图上追寻过这条蜿蜒的路线,那连绵不绝的五岭山脉,那巍峨耸立的乌蒙山,是何等的天险。但在诗人笔下,在红军战士的眼中,它们化作了细微的波浪和滚动的泥丸。这不仅仅是文学的夸张,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具象化。当一个人的胸怀足以容纳整个民族的命运时,再高的山峦也显得渺小了。这种气魄,让我在平凡的生活中遇到的所谓“困境”,瞬间变得微不足道,给了我迎难而上的勇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暖”一“寒”,对比何其鲜明,又何其深刻。它既是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金沙江的湍急与泸定桥的险峻,更是内心情感的温度计。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与欣慰,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与壮烈,都凝结在这两个字中。它提醒我,任何伟大的胜利,都不会只有单一的色调,它是炽热理想与冰冷现实碰撞后产生的璀璨火花,是由无数温暖的情谊和冰冷的牺牲共同编织而成的。

跨越时空的精神馈赠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的结尾,走向了胜利的高潮。翻越白雪皑皑的岷山,意味着长征最艰难的行程即将结束,曙光在前。那“尽开颜”的欢笑,是历经九死一生后的释然,是理想不灭的狂喜,是革命火种得以保存的欣慰。

合上书页,我陷入沉思。长征已经过去八十多年,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再需要爬雪山、过草地,但“长征”真的结束了吗?或许,形式变了,但精神的内核从未过时。于我而言,学业上的攻坚克难,是长征;工作中完成一个复杂项目,是长征;甚至每一次对自我的突破,对惰性的克服,都是一次微小的“长征”。《七律·长征》于我,不再只是一首必背的古诗,它是一面镜子,照出我的怯懦与不足;它更是一座灯塔,在我迷茫懈怠时,用那“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光芒,为我指引方向,注入力量。这条精神的长征路,我们每一个人都仍在路上。

七律长征重读的字

会员中心 VIP福利社 VIP免费专区 VIP专属特权 客户端 登录 百度文库 其他 七律长征重读的字七律长征重读的字 这首诗朗读时应该注意重音的读法: 重读的字:难、只、腾、走、暖、寒、尽、开颜。©2022 Baidu |由 百度智能云 提供计算服务 | 使用百度前必读 | 文库协议 | 网站地图 | 百度营销...

七律长征节奏划分和重读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经典诗作,全诗以豪迈的笔触描绘红军长征的壮丽历程。要准确划分节奏并找到重读位置,需结合诗句内容、情感表达及七律的平仄规律来分析。整首诗每句遵循“四字一顿+三字一顿”的基本节奏,但具体到每句时,停顿和重音需根据语义调整。以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例,节奏可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