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水调歌头》记明月夜
壬寅年八月十五 晴
今夜月明,人尽望。我独坐于阳台,耳机里单曲循环着那首以东坡词谱曲的《水调歌头》。旋律悠远,女声清越,一字一句,仿佛不是唱出来的,而是从千年前的某个中秋夜,乘着月光,流泻至今,恰好落入了我的耳中。
词与曲的相逢
我一直认为,将古诗词谱曲传唱,是今人与古人最浪漫的对话方式之一。枯燥的文字化为鲜活的音律,更容易叩开现代人被琐事尘封的心门。这首《水调歌头》便是极成功的例子。它并未对原词做任何改动,却通过音乐的起伏、节奏的快慢、配器的浓淡,将词中的情感层次剖析得淋漓尽致。听到“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时,音乐变得极为舒缓低沉,似一声叹息,月光仿佛也有了重量,压在每个失眠者的心头。而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曲调又逐渐开阔、昂扬,一种经过沉思后的坦然与豁达,随着歌者的演绎,缓缓流出。
月光下的思绪
关掉音乐,万籁俱寂,唯有月色如水。我突然理解了为何这首词能传唱千年,为何这首歌曲能如此动人。因为它们触碰的是人类最共通、最永恒的情感——对命运的叩问,对离别的无奈,以及对美好与团圆的最终向往。科技让即时通讯成为可能,一个视频电话就能见到对面的人,但那种心灵上的孤寂与对永恒的追寻,却从未改变。古人没有手机网络,他们的思念更加沉静、更加绵长,全部寄托于诗词与明月。而我们,在拥有了一切便捷之后,似乎更应珍惜这种“共婵娟”的心意。
感谢这样一首关于古诗词的歌曲,它不止是听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在这个中秋夜,停下匆忙的脚步,与千年前的伟大灵魂隔空对饮,在永恒的月光下,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慰藉。但愿,人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