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蝉古诗赏析

夏日记:蝉鸣声里的古诗意韵

午后听蝉,邂逅千年诗心

窗外的蝉鸣突然热烈起来,像一场突如其来的交响乐。这让我想起书架上那本《唐诗三百首》,随手翻开便看到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短短二十字,竟把此刻的意境道尽了。

蝉声里的生命哲思

古人咏蝉,总带着深刻的生命体悟。李商隐写"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杜甫叹"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些诗句在今天的蝉鸣中忽然鲜活起来——原来千年以前,诗人也曾在盛夏的午后,被这此起彼伏的鸣叫声触动心弦。

现代人总抱怨蝉鸣聒噪,但古人却听出了天地至理。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最令我动容:"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蝉竟成了诗人品格的化身,这种物我交融的意境,正是古典诗词最迷人的地方。

暮色中的诗意发现

傍晚散步时,发现树干上留着蝉蜕的空壳。这让我想起王籍《入若耶溪》中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突然明白古人为何偏爱以蝉写静——当所有声音都沉寂时,唯有蝉鸣在空山幽谷中回荡,反而衬出天地间的大寂静。

东西方视角下的蝉意象

有趣的是,古希腊诗人也常写蝉。但他们的蝉总是与享乐、放纵相连,比如阿那克里翁的诗中,蝉是"饮露者"、"夏日的歌者"。而中国诗人笔下的蝉,更多承载着士人的精神追求。这种文化差异,在比较阅读中显得格外鲜明。

夜读笔记

睡前重读《全唐诗》中的咏蝉诗,发现一个惊人现象:唐代近三百首咏蝉诗中,有八成创作于安史之乱后。或许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文人更需要在蝉这种微小生命上寄托自己的坚守。就像李商隐所说:"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合上书页,窗外的蝉鸣仍未停歇。这些夏日歌者不会知道,它们的鸣叫正穿越时空,将千年前诗人的叹息送入今人的耳中。这种奇妙的连接,或许就是古典诗词永恒魅力的秘密。

古诗《蝉》赏析

古诗《蝉》赏析 古诗《蝉》赏析 蝉 〔唐代〕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

古诗文《蝉》赏析

古诗文《蝉》赏析 蝉 唐朝: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译文及注释 【译文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了秋风。】【注释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

蝉古诗虞世南诗解析合集

【 导语】《蝉》是唐代诗⼈虞世南创作的⼀⾸五⾔古诗,是⾸托物寓意的诗。以物⾃况,表现了诗⼈⾼洁的品格和清远的志 趣。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虞世南的《蝉》,欢迎阅读!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声⾃远,⾮是藉秋风。 【赏析】 “居⾼声⾃远...

蝉的古诗的意思解释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有一只蝉正低着头吮吸清凉的露珠,它的鸣叫声从高大的梧桐树中传来。由于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而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扩展资料:《蝉》赏析: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

《蝉》古诗文赏析合集

《蝉》虞世南古诗赏析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 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 液...

古诗词中有名的《咏蝉》诗赏析

下面是分享的古诗词中有名的《咏蝉》诗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 这是一首自明心志的诗。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 遥远。 虞世南是唐代凌烟阁...

关于蝉的古诗加赏析合集

《蝉·垂緌饮清露》古诗_作者虞世南_古诗蝉·垂緌饮清露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注解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 处,自难以饱腹, 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