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朱熹古诗》读后日记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清晨推开窗时,恰好读到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的意象突然在眼前具象化——小区的人工湖结着薄冰,倒映着晨光与流云,竟与诗中描绘的景致惊人相似。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徽州见过的宋代书院遗址,那些斑驳的石阶旁,或许正是朱熹当年观塘悟道的所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活水与心源的辩证
午后整理书架时,这句诗又浮上心头。我的读书笔记已经积了厚厚的三本,但比起电子资料的庞大体量,这些手写文字就像"半亩方塘"般微小。然而每当我重读这些笔记,总能发现新的思考脉络——原来真正的"活水"不在信息的数量,而在于思考的深度。那些在书页空白处写下的批注,往往比原文更能反映认知的流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
傍晚散步时特意绕到图书馆。玻璃幕墙映照着晚霞,现代建筑与古诗意境形成奇妙对话。突然意识到,朱熹所说的"观书"不仅是阅读行为,更是一种认知哲学。当我们把书本当作"方塘",文字便是游弋其中的"天光云影"。而真正的智慧,在于像诗人那样察觉知识生态系统的循环规律。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临睡前决定重读《四书章句集注》。这次不再追求速度,而是准备了一本全新的笔记本,打算像古人那样做"笺注"。书桌前的窗户正好映出台灯的暖光,恍惚间仿佛看见八百年前那位理学家在油灯下批注经典的身影。或许明天该去郊外的水库走走,带着这本《观书有感》的体悟,在自然与典籍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源头活水"。
(全文字数统计:约650字)
《观书有感》宋朱熹-《观书有感》的古诗鉴赏
《观书有感》宋朱熹|《观书有感》的古诗鉴赏 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年代: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
观书有感其一古诗
观书有感其一古诗 《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其一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
古诗《观书有感》解释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两首七言绝句。两首诗写的是描绘其“观书”的'生动感受。其中第一首尤为脍炙人口。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古诗古诗《观书有感》解释,欢迎大家阅读。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释】半亩:形容池塘之小。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意谓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此句将书...
观书有感朱熹古诗原文合集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3.理解古诗,从中懂得求知的道理。〔难点〕 走进作者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 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 著名的哲学家、教...
朱熹观书有感(精选10篇)
观书有感 篇一 前不久,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一首古诗——《观书有感》,这首古诗主要讲了朱熹在自家方塘边看见方塘里的水,就像镜子一样清澈明净,在阳光的照耀下,池塘里的事物是那么自由自在,栩栩如生。这时朱熹在心里想:为什么方塘的水会如此清澈,原来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的为它输送活水。 这首...
朱熹《观书有感》作文(通用10篇)
朱熹《观书有感》作文 篇1 近读朱熹的一组诗作《观书有感》,其中一首是这样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字平实,写的是门前那口小小的池塘,似乎是读书之余,偶一抬头,见塘水宜人,波荡影摇,怡情洗心,便出此作。然而再看这组诗的总体,我们便会...
观书有感朱熹古诗
观书有感朱熹古诗 《观书有感》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朱熹。其古诗全文如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