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勤学而无烛:一盏偷来的光,照亮千年求学路
一、星光下的读书人
西汉年间的夜晚,山东枣庄的一间破旧草屋里,少年匡衡正跪坐在斑驳的土墙前。月光从墙缝漏进来,在他手捧的竹简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还是不够亮啊..."他摩挲着被虫蛀的《诗经》,突然盯着邻居家透出的灯光怔住了。
二、凿壁偷光的夜晚
借着农具的钝刃,匡衡开始在土墙上悄悄凿孔。泥屑簌簌落下时,一束金光突然刺破黑暗。这个后来被载入《西京杂记》的著名典故,此刻正在他颤抖的指尖成为现实。邻居的灯光穿过铜钱大的孔洞,恰好照亮竹简上的小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三、穿越千年的微光
如今在枣庄匡衡祠内,仍保留着模拟的"偷光墙"。游客们总要在那个象征性的孔洞前驻足,看阳光在仿制竹简上勾勒出相似的光斑。某天我见到个戴红领巾的孩子,正踮脚往墙洞里张望,突然转头对妈妈说:"原来古人写作业也要'借Wi-Fi'呀!"这童言让周围人都笑了,但笑着笑着又沉默——我们这代人有满屋灯火,可还有多少人会为读书凿穿墙壁?
四、当代的"无烛"困境
在陕西某乡村小学,我见过真正的现代版"匡衡":孩子们借着路灯写作业,老师用手机闪光灯批改试卷。某夜停电时,整个教室突然亮起星星点点的屏幕光,那些高举手机的手,像极了当年握紧竹简的匡衡。这让我想起《汉书》里的记载:"(匡衡)说《诗》,解人颐",原来真正的光从来不在墙壁那头,而在求知的眼里。
离开匡衡祠时已是黄昏,夕阳给"凿壁堂"牌匾镀上金边。回头看那个著名的墙洞,突然明白:历史记住的不是偷光的举动,而是在至暗中依然仰望星空的姿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束穿越两千年的光,终究照见了同样的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