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骑牛悠然过,忽闭口立听蝉鸣——夏日乡野见闻日记》
七月十五日 晴
清晨踏着露水走进田野时,远远望见山坡上有个晃动的小黑点。走近了才看清是个约莫十岁的牧童,跨坐在老黄牛背上,赤脚随着牛步轻轻摇晃。他腰间别着半截竹笛,牛角上挂着个粗布包袱,想来是装着午饭。
悠然自得的田园画卷
老牛走得极慢,时不时低头啃几口青草。牧童也不催促,只是仰着脸看天上流动的云,时不时摘片草叶含在唇间,吹出不成调的音节。这幅画面让我想起《所见》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闲适,连带着我赶路的脚步也不自觉放慢了。
忽然老牛停在一棵大槐树下,树荫像泼墨般洒在地上。牧童猛地直起身子,原本晃荡的双腿瞬间绷直。他双手紧紧抓住牛背,脖子伸得老长——原来槐树顶上有只蝉正在嘶鸣。
凝固的瞬间
这个瞬间仿佛被施了定身法。牛不再甩尾,牧童连呼吸都放轻了,只有蝉鸣声穿透燥热的空气。我忽然明白诗中"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传神——孩子屏息凝神的模样,与两百年前袁枚笔下的场景竟分毫不差。
约莫过了半分钟,蝉声戛然而止。牧童像被解除了咒语般松口气,从牛背上溜下来,三两下爬上槐树。可惜蝉早已飞走,只留下空荡荡的蝉蜕卡在树皮缝里。他也不恼,小心翼翼取下蝉蜕对着阳光观察,那专注的神情,倒比城里孩子盯着电子屏幕时生动百倍。
归途随想
傍晚返程时又遇见这对伙伴。牧童正坐在河滩石头上洗脚,老牛在浅水处慢悠悠地泡着。见我路过,孩子举起湿淋淋的手挥了挥,腕间用草茎串着的蝉蜕在夕阳下泛着金光。此刻忽然懂得,古诗里那些看似简单的白描,其实都藏着对生活最本真的凝视。
这样的场景在城市里早已绝迹,机械轰鸣中谁还会为一只蝉驻足?但在这片山野间,时光仿佛还停留在"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韵律里。用手机拍下这幅画面时,发现取景框中的景象,竟与童年背诵的诗句完美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