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重读七律·长征有感: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壮丽史诗

重读《七律·长征》有感: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壮丽史诗

一、初遇诗篇的震撼

清晨整理书架时,那本泛黄的《毛泽东诗词选》突然滑落。翻开扉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诗句猛然撞入眼帘。记得第一次读到这首《七律·长征》是在中学课本里,当时只觉得字句铿锵,如今重读,竟湿了眼眶。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二、文字背后的长征图景

这两联诗句像展开的卷轴,将1934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战略转移具象化。五岭山脉在诗人笔下化作粼粼细浪,乌蒙山不过是滚动的小泥丸——这是何等豪迈的气魄!而"云崖暖"与"铁索寒"的冷暖对照,既写实景,更暗喻征途的艰险与战士的热血。

历史细节的触动

查阅资料时发现,红军在金沙江畔用7天7夜靠7条木船渡过3万大军,敌军追击的炮火将崖壁都灼得发烫;大渡河上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攀爬13根铁索的画面,与诗中"寒"字形成强烈共鸣。

三、现代生活的精神启示

在空调房里读着"更喜岷山千里雪",忽然为当下的浮躁感到惭愧。外卖晚到十分钟就投诉的我们,很难想象红军战士穿着草鞋在积雪中日均行军71华里。诗中"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是当代人难以体会的纯粹。

这首诗像面镜子,照见我们这代人的精神困境:在物质丰裕中失去的坚韧,在舒适圈里消磨的斗志。或许该像诗中所说,把生活中的"万水千山"也当作"只等闲"的历练。

四、文化传承的新思考

下班路过小学,听见孩子们齐诵《七律·长征》,稚嫩的声音里透着力量。想起诗人贺敬之的评价:"这是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成的诗篇。"在短视频盛行的今天,这些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字,依然是滋养心灵的甘泉。

合上书页,窗外的晚霞正映红天际,恍若诗中"红旗漫卷西风"的壮美画卷。这首28字的七律,承载的何止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个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