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怀古日记
一、骊山北构的晨思
清晨立于骊山脚下,杜牧笔下"覆压三百余里"的宫殿基址早已湮没在荒草中。抚摸着残存的夯土层,仿佛听见两千年前匠人们"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的劳作声。考古队的探方里,层层夯土仍保持着"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韵律。
1.1 遗址现场的震撼
站在编号D12的探方边缘,突然理解"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的描写并非夸张——出土的铜镜残片在阳光下确实会形成星点反光。那些被氧化成绿色的青铜构件,或许正是"金块珠砾"的另一种存在形式。
二、渭水南岸的午后
沿着渭河行走时,发现"二川溶溶"的景象依然存在。只是当年"流入宫墙"的河水,如今灌溉着万亩良田。河岸出土的板瓦上,清晰的绳纹与《阿房宫赋》中"瓦缝参差"的描述完全吻合。
考古专家指出:阿房宫遗址发现的筒瓦直径达76厘米,印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