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班固:一位史官的千年回响
班固笔下的历史长河
清晨推开竹简,墨香犹存。作为东汉最负盛名的史学家,班固的一生都在与历史对话。他的《汉书》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承载着两汉风云的史诗。今日重读《西域传》,不禁为这位史官的博学与严谨所折服。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正是班固著史的至高追求。他在《汉书·叙传》中的自述,道出了史家应有的担当。
未央宫中的秉笔直书
建初七年(公元82年),班固在未央宫的石渠阁整理典籍。窗外春雨淅沥,他正在修订《天文志》。作为兰台令史,他必须确保每一个星象记录都准确无误。突然,侍从禀报皇帝要查阅《霍光传》,班固的手微微一顿——他知道,这里记载着敏感的外戚干政史实。
烛火摇曳中,班固想起父亲班彪的教诲:"史笔如刀,当断则断。"最终他坚持如实记载了霍光废立昌邑王的全过程,连"威震主者不畜"这样的尖锐评语也保留了下来。
西域都护府的见证
永元元年(公元89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在大漠孤烟中,他亲眼目睹了汉军收复西域的壮举。夜深人静时,他在营帐中写下:"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这些第一手资料,后来都成为《西域传》中最珍贵的记载。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班固首创的"地理志"体例,不仅记录疆域变迁,更包含物产、风俗等多元信息,开创了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先河。
狱中的绝笔
永元四年(公元92年),洛阳的天牢阴冷潮湿。含冤入狱的班固仍在修改《汉书》的最后一卷。他知道时日无多,便让弟弟班超带来笔墨,在《叙传》结尾补上:"凡《汉书》,叙帝皇,列官司,建侯王..."当写到"究其终始强弱之变"时,狱卒突然来提审。这支承载着两百年汉史的笔,永远停在了这里。
千年之后,当我们翻开泛黄的《汉书》,仿佛还能看见那个在竹简上倾注毕生心血的史官身影。班固用生命诠释了:真正的历史,从不会因时光流逝而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