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侨献琴:一场关于真伪与价值的思考
晨起抚琴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案几上,我轻轻抚摸着那把陪伴多年的古琴。指尖触碰到冰凉的琴弦时,忽然想起《工之侨献琴》的故事——那位匠人精心制作的良琴,却因"太新"而被贬为赝品。
工之侨的困境
据《郁离子》记载,工之侨用上等桐木制作了一张音色绝佳的古琴,献给朝廷乐官却被退回,理由竟是"弗古"。于是他仿古做旧,再献时竟被赞为"稀世珍品"。这让我不禁停下拨弦的手,思索其中深意。
午间沉思
午饭时,我仍在回味这个寓言。工之侨献琴的经历,何尝不是当代社会的缩影?我们是否也常被表象迷惑,错失真正的价值?古琴漆面的裂纹可以伪造,但音色中的灵魂却骗不了知音人。
- 第一献琴:真品被拒
- 仿古做旧:以假乱真
- 二次献琴:假货受捧
暮色省悟
傍晚整理琴谱时,忽然明白工之侨献琴故事最痛心之处:当社会评价体系扭曲时,连创作者都不得不迎合错误的价值观。我轻轻为古琴擦去灰尘,决定继续坚持自己的音乐理念——就像那张被退回的"新琴",终会遇到懂它的知音。
真正的艺术价值,不在于外表的沧桑,而在于内在的共鸣。
夜色渐深,我完整弹奏了一曲《流水》。琴声清越,穿越时空,仿佛在与千年前的工之侨对话。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在浮躁的时代,更要守护对真实的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