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望湖楼醉书:苏轼笔下的夏日骤雨
古诗原文与背景
北宋诗人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写道:"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首诗生动描绘了夏日骤雨的瞬息万变,展现了苏轼豪放洒脱的创作风格。
诗歌赏析
首句"黑云翻墨"以泼墨山水画的笔法,将乌云压境的景象写得气势磅礴。"白雨跳珠"的比喻更是精妙,将雨点比作跳动的珍珠,既写实又富有诗意。后两句通过"卷地风"和"水如天"的对比,展现了风雨过后湖面重归平静的奇妙转变。
创作背景解析
这首诗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时任杭州通判。望湖楼位于西湖畔,是观赏湖景的绝佳位置。诗中描写的这场骤雨,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记录,更暗含了诗人对仕途起伏的感悟。
现代启示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自然的美妙变化。苏轼这首诗提醒我们,要学会欣赏生活中的"骤雨时刻"——那些突如其来的变化往往蕴含着独特的美丽。正如诗中所说,风雨终将过去,平静终会到来。
艺术特色
这首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其动态的画面感。苏轼运用"翻墨"、"跳珠"、"卷地"等富有动感的词语,将一场转瞬即逝的骤雨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诗歌的节奏明快,与骤雨来去的迅疾相得益彰。
全诗仅28字,却包含了乌云、白雨、狂风、晴空四个场景的转换,充分展现了苏轼"以少总多"的高超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