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古诗其二之归乡日记
癸卯年冬月初七 风雪载途
时隔廿载,终踏归途。列车呼啸着穿过秦岭隧道时,车窗上忽然映出一张陌生又熟悉的脸——眼角爬着细密的纹路,鬓角染着星星白霜。恍惚间,贺知章那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如雪片般撞进心底,原来古人早已为我们这些游子写尽千年慨叹。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故园新雪
青石板路被水泥覆盖了大半,唯有老槐树下的石井栏还保留着儿时磕碰的缺口。母亲执意要用搪瓷盆装热水给我烫脚,就像二十年前那个雪夜一样。她鬓间的白发比视频里看着更密些,手指关节肿得像老树根,却坚持要亲自炒芝麻粉——只因我童年最爱用这个拌粥。
人事消磨
邻家阿姊嫁到了省城,开着轿车回来送年货;祠堂边的学堂改成了民宿,唯有廊下「百年树人」的匾额还在。最惊心是见到儿时私塾先生,九十岁的老人握着《唐诗三百首》在养老院晒太阳,竟还能一字不差地背出《回乡偶书》全篇。他说镜湖早就填平建了广场,但每夜梦里仍能听见春水拍岸声。
镜湖何处
忽然懂得诗人为何要写「惟有门前镜湖水」。物理的湖会消失,精神的湖却永远荡漾在游子心中。我们追寻的从来不是地理意义的故乡,而是时光深处那个被温柔以待的自己。就像母亲珍藏的搪瓷盆,盆底磕掉瓷的地方露出黑色铁胚,却盛着比不锈钢保温桶更滚烫的暖意。
春风旧波
入夜时风雪愈大,新装的铝合金窗框咯吱作响。母亲翻出老相册指给我看:三岁穿虎头鞋在镜湖划船,七岁举着棉花糖站在槐树下,十二岁背行李包去县城读书。那些泛黄的影像与眼前景象重叠,忽然听见某种永恒的回响——正是贺监诗中「春风不改旧时波」的千年震颤。原来每个时代都有离乡人,每个游子都是踩着前人诗行归家的候鸟。
窗外的雪还在下,母亲往我被窝里塞进注热水的老式铜汤婆子。黄铜锈迹里映着暖光,仿佛镜湖的月光穿越千年春风,轻轻漫过时光的堤岸。
回乡偶书中表达自己归乡时,巳垂垂老矣感慨的诗问
《回乡偶书》中表达自己归乡时,已垂垂老矣感慨的诗句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句诗的意思是: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老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赏析:诗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