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端午日记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端午日记

五月五日 晴

清晨,是在一片清脆的鸟鸣声中醒来的。推窗望去,远山如黛,缭绕着薄薄的晨雾,空气里弥漫着艾草与泥土混合的清新气息,真应了那句“重五山村好”。这里虽非我的故乡,但舅公家所在的这个小村落,却以一种宁静而丰饶的姿态,完美诠释了诗中意境。

信步走到村口,一眼便被河畔那几株石榴树攫住了目光。猩红的花朵簇拥在枝头,开得那样奔放、那样热烈,仿佛是一夜之间约好了一起绽放,灼灼其华,几乎要灼伤人的眼睛。这便是“榴花忽已繁”的“忽”字之妙了,那种不期而遇的繁盛与惊喜,若非亲眼得见,很难体会其神韵。几只蜜蜂在花间嗡嗡劳作,为这静谧的画卷添上了生动的声响。

粽包分两髻

舅婆和几位婶娘早已在灶房里忙碌开了。宽大的木盆里浸泡着翠绿的粽叶,散发着独特的清香。另一旁,是淘洗得晶莹剔透的糯米,以及准备好的红枣、豆沙和腊肉馅料。我洗净手,加入她们的行列。学着她的样子,取两片粽叶,卷成漏斗状,填入米和馅,再包裹严实,最后用细绳紧紧缠绕。看我手忙脚乱,包出的粽子形状怪异,舅婆笑着接过,三兩下便帮我修正成一个漂亮的尖角粽。“这捆扎的绳结啊,就像给粽子梳了两个小发髻,要扎得紧,才煮不散,好吃!”舅婆的话朴实无华,却瞬间点醒了我。“粽包分两髻”,原来这“两髻”并非比喻,而是古人观察生活后最形象直接的描摹!锅中水温渐升,粽香逐渐弥漫开来,那是期待的味道。

艾束著危冠

午后,舅公带着我去采艾草。村边田埂上,艾草生得郁郁葱葱。我们挑选那些长得高而壮实的,用镰刀割下,捆成一束束。回到家,舅公搬来木梯,将新鲜采来的艾草,连同提前买来的菖蒲,一起小心翼翼地插在大门的门楣之上。“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舅公一边固定艾束,一边喃喃念着古老的谚语。我仰头望着,青绿的艾草斜斜地倚在门檐,在湛蓝的天空背景下,宛如给老屋戴上了一顶生机勃勃的“危冠”(高帽)。微风拂过,艾草特有的辛香阵阵飘落,古人佩艾或悬艾以驱邪避疫的智慧,便在这气息中传承了千年。

日暮时分,全家人围坐一堂。桌上摆着刚出锅的粽子、咸鸭蛋、大蒜和雄黄酒。剥开深绿的粽叶,糯米软糯,红枣甜香,是任何城市超市里买的速冻粽子都无法比拟的温暖味道。我们吃着,聊着,笑声和粽香一样满溢。

今夜,枕着淡淡的艾草清香入眠。这个端午节,我没有看到赛龙舟的激昂竞渡,却在这静谧的山村里,通过亲手劳作和切身感受,真正读懂了陆游那四句诗背后的生活图景与生命礼赞。那是对自然的礼赞,对劳动的礼赞,对健康与平安最深沉质朴的祈愿。

陆游写的端午节的诗合集

下面是关于陆游描写 端午节的古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乙卯重五诗 宋代: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译文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 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

端午最佳10首古诗词合集

1、《端阳采撷》 (宋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2、《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3、《端午》 (宋文天祥)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 唯有烈士...

端午最佳10首七言诗合集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 2:乙卯重五诗 作者: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 3: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作者:权德舆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

端午节的十首古诗合集

端午节的古诗词(32 首) 端午节的古诗词 1 1、端阳采撷〔宋·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2、乙卯重五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3、端午〔宋·文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