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古诗咏风虞世南的秋日遐思

古诗咏风虞世南的秋日遐思

十月十五日 晴

晨起推窗,一阵凉风倏然穿堂而过,卷起案头书页簌簌作响。恰翻至虞世南《咏风》诗:"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二十字如珠玉落盘,竟与此刻情境浑然相合。忽觉千年前那阵唐风,正穿越时空拂过今朝窗棂。

一、风起青萍末

沿着虞监笔迹漫步林间,但见秋风如无形画师,以枝为笔,以光为墨,在石板路上勾勒出摇曳的竹影。恍若诗中所言"动枝生乱影",那些交错的光斑竟似活的墨迹,时而聚作游鱼,时而散若惊鸿。想起虞世南曾任秘书监,终日与典籍为伴,却能于方寸书斋感知天地韵律,这般敏锐心性,恰是当代人日渐钝化的天赋。

站在银杏树下仰望,金叶纷飞如雨。忽然领悟"吹花送远香"之妙——风不仅是传送者,更是酿造者。它将零落的桂花香揉碎重组,时而浓烈如蜜,时而清浅似无,造就层次万千的秋之香韵。这何尝不是创作的至理?如同作文需借古人之风,却要酿出独属于自己的气息。

二、古今风月同

午后携书坐于亭中,重读《咏风》全篇。发现虞世南写风却不著一"风"字,以"飘袖""传歌""动枝""吹花"四个意象织就风的形貌。这种"见山不是山"的笔法,恰似散文创作中"形散神聚"的要义。风本无相,却通过万物显形;文章无形,亦需借具体物事承载哲思。

忽有孩童奔跑而过,手中纸鸢乘风直上九天。这景象与诗中"逐舞飘轻袖"形成奇妙呼应——唐人广袖翩跹与今人纸鸢翱翔,都是与风共舞的方式。可见虽隔千年,人类对风的痴恋从未更改。正如我们仍在用文字捕捉永恒的情感,只是换了表述方式。

三、余响入暮色

暮色渐浓时,风染上凉意。忽然懂得虞世南为何在末句写"怀风欲远王"——这阵吹过春秋吴宫的风,同样拂过大唐殿阁,最终停驻在我的日记本上。它见证过王侯将相,也陪伴着平凡书生,真正不朽的从不是权势,而是这般亘古常新的自然律动。

合书归家时,特意绕行湖畔。晚风推着水纹次第漾开,将倒映的霓虹揉碎成星河。忽然想起今日正是农历九月廿二,恰逢虞世南诞辰后三日。或许这阵秋风,正是穿越千年的诗意回响?于是掏出手机,将此刻感悟记下:作文之要,不在辞藻堆砌,而在如风般自然流动;不在刻意求新,而在如《咏风》般以经典为基,却又吹送出属于自己的远香。

风仍在吹,穿过唐朝的宫殿,穿过宋代的楼阁,最终停在我的窗前。而我将以文字为容器,盛住这缕千年不绝的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