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重读山海关古诗,登楼怀古一日记

重读山海关古诗,登楼怀古一日记

癸卯年秋分·山海关

清晨薄雾未散时,我已立于"天下第一关"的巨匾之下。手中诗卷微微发烫,那些吟咏此地的古诗篇句,此刻正与眼前的砖石城垣喃喃对话。范志完《山海关》中"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海岳枕青山"的句子,此刻化作扑面的海风与绵延的燕山脉络,将四百年的烽烟尽数吹入胸怀。

城楼上的时空叠影

抚摸着女墙上的砖石,指尖触到康熙年间"山海关古诗"中屡屡提及的"雄关锁钥"之真实质感。登临送目,但见长城如龙入海,恰似陈天植《山海关》"疆场百尺界华夷,落日孤城鼓角悲"的苍茫意象。一群南飞的雁阵掠过箭楼,忽然与明代徐渭"塞雁初来秋影碧,芦笳吹彻月轮高"的诗句重合,今古时空在羽翼振颤间完成奇妙的交融。

在镇东楼展厅,见到万历年间《山海关志》载录的二十七首古诗真迹。斑驳墨迹中尤以黄洪宪《山海关》"长城古堞俯沧瀛,百二河山拥上京"最令人心旌摇曳。工作人员指着玻璃展柜说:"这些诗篇就像时间的密码,每代人都用不同的方式解读。"

山海相逢处的哲思

午后行至老龙头,真正看见长城与渤海相拥的奇观。巨石垒砌的入海石城与滔天白浪搏击千年,顿时明白清代魏源"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的豪情何所依托。坐在澄海楼遗址的石阶上,重读萧显《咏山海关》"沧溟之北山重重,长城划断关西东"之句,忽觉古人早已参透——这关隘不仅是地理分界,更是文明碰撞与融合的见证者。

夕阳西下时,偶遇当地文史学者张老先生。他指着角山长城说:"每块城砖都浸透着古诗的韵律,戚继光督修边墙时让士卒吟诗以振士气,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这'漫道'既是路途亦是诗道。"语毕吟诵起自作的《山海关秋兴》:“戍楼笛声咽寒潮,山海依旧护故垒。古今诗魂共徘徊,明月犹照汉家营。”

夜色中的诗意永恒

暮色四合时,城楼亮起瑰丽的灯光。现代的光影技术将古诗名句投射在古城墙上,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电子屏展示着从明代到民国的一百三十七首山海关题材诗词,其中尤以乾隆御题《山海关》"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最发人深省。此刻顿悟:真正的雄关不仅在于砖石之坚,更在于文明传承的韧性。

归途车载电台正播放《长城长》,"都知道长城万里长,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的旋律中,我忽然懂得为什么历代文人总要在此留下诗篇——他们书写的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民族精神的坐标。当星辰缀满燕山苍穹,那些镌刻在历史深处的山海关古诗,依旧如烽火台般在中华文明的长夜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