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忆仁
三月廿七 微风拂槛
晨起推窗,见庭前杏花如雪,忽忆王荆公"仁者静,智者动"之句。春风携露水沾衣,恍若千年前那位垂钓磻溪的老者,将"仁"字化作丝线垂入历史长河,钓起整部华夏文明的魂魄。
一、仁如春泥
巷口修鞋匠老周今日未来摆摊。午后问及邻人,方知其背瘫痪老母赴医三日矣。想起《论语》"事父母几谏"的训诫,这大字不识的匠人却用皴裂的双手,将"仁"字缝补进每个晨昏。杏花瓣落在他空荡荡的板凳上,竟似比任何经卷更能阐释"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真义。
二、仁若新芽
小学童追逐纸鸢跌倒在青石路,卖糍粑的阿婆急忙搀起,以红糖蘸糍粑慰之。这场景令我想起《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原来仁德从不悬于高阁,它就在糍粑升腾的热气里,在孩童破涕为笑时漏风的门牙间。春阳透过槐树叶隙,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金屑洒满街巷。
三、仁似川流
暮色中见快递员仍奔走不息,车后座捆着褪色玩具熊——想必是给孩子的生日礼。这让我念及"己欲立而立人"的古训,当代人的仁德,何尝不是奔波中仍不忘守护所爱?就像《诗经》里"洵美且仁"的君子,其真谛不在冠冕堂皇,而在烟火人间的负重前行。
夜抄《荀子·议兵篇》:"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墨香混着晚风里飘来的炊烟气味,忽然懂得仁德从来不是玄奥哲理,它是修鞋匠背上的温度,是糖糍粑粘住的温情,是玩具熊承载的牵挂。春日夜空星子明灭,如无数仁心在尘世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