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古诗文寻迹之旅
——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今日得闲,终于踏上了向往已久的武昌蛇山,只为亲身感受那些在课本里读过无数次的黄鹤楼古诗文所描绘的意境。晨光熹微中,我带着一本泛黄的《唐诗三百首》,开始了这场与千年文脉的对话。
一、初遇名楼
穿过仿古街市,巍峨的黄鹤楼蓦然映入眼帘。五层飞檐如黄鹤展翅,朱漆廊柱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我站在西门石阶前,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崔颢那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触摸着冰凉的青铜护栏,忽然理解诗人为何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站在这时空交汇处,任何人都会生出天地悠悠的怅惘。
登楼时,我特意循着古诗文的指引缓步而行。在二楼长廊,看到当代书法家挥毫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碑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鎏金大字在木雕屏风上流淌。凭栏远眺,果然见货轮如片叶漂于江心,对岸高楼如林,古今画面在此奇妙重叠。
二、诗壁寻踪
三楼的诗词长廊最令我驻足。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宋拓本《黄鹤楼集》,明代刊印的《崔颢诗注》,还有清代画家根据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所作的诗意图。最动人的是AR互动区:扫描二维码后,手机屏幕上竟浮现动态水墨画,耳畔同时响起昆曲吟唱的《菩萨蛮·黄鹤楼》,现代科技让古诗文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我在崔颢诗碑前遇见一位银发老者,他正用湿布细心拓印碑文。“这诗碑是1985年重建时复刻的,”老人见我好奇,主动解释道,“但拓印的手艺是祖传的,墨香里能闻到千年前的味道。”他拓完最后一行,指着“烟波江上”四字说:“你看这笔画间的顿挫,是不是像江浪起伏?”
三、江天暮色
黄昏时分,我登上顶层观景台。此时落日熔金,长江变成一条闪烁的鎏金缎带,武汉长江大桥的灯光渐次亮起,如珠链横跨江面。忽然明白为什么历代文人偏爱在此吟咏——浩荡江流与辽阔天际在此交汇,自然造就了胸中的浩然之气。
翻开日记本,我抄下陆游《入蜀记》中对黄鹤楼的记载:“楼观屹立,重复甚多,极目千里”。或许古人所见江景与今日不同,但那份登高怀远的情思亘古未变。我在页脚画下飞檐剪影,忽然听见楼下传来琵琶声,有人正在吟唱毛泽东的“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现代歌词与古诗文在此共鸣。
四、心灵回响
归途时华灯初上,黄鹤楼在夜色中通体辉煌,宛如天上宫阙。我忽然想起自己最初为何而来——不只是为打卡名胜,更是想寻找古诗文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今天终于明白,黄鹤楼古诗文不仅是文学遗产,更是中国人共同的情感坐标系。当我们吟诵“晴川历历汉阳树”,就是在延续千年的文化脉搏。
回望璀璨楼影,我悄悄许愿:但愿这座诗楼永远屹立,让每个寻诗而来的人,都能在此找到属于自己的“烟波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