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万里归舟日,一纸寄乡愁——读杨万里小池有感日记

万里归舟日,一纸寄乡愁

——读杨万里《小池》有感日记

2023年5月15日 晴

今日重读杨万里的《小池》,那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忽然让我鼻尖发酸。窗外梧桐叶沙沙作响,仿佛七百年前那个初夏的午后,诗人站在荷塘边的脚步声正穿过时光,轻轻叩击着我的书桌。

一、诗中的微观宇宙

"小荷才露尖尖角"七个字里藏着整个江南的雨季。记得去年在杭州曲院风荷,看见新荷初绽时,水面倒映着游人的遮阳伞,恍若杨万里笔下"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现代版注解。诗人用显微镜般的观察力,将转瞬即逝的初夏晨光凝固成永恒的水墨。

二、万里之外的共鸣

此刻我在北纬39度的公寓里,空调外机滴落的水珠,竟与"泉眼无声惜细流"形成奇妙呼应。忽然明白所谓经典,就是能让二十一世纪的都市人,在钢筋森林里突然嗅到南宋荷塘的清气。这大概就是钱钟书先生说的"诗可以怨,可以群"的真意。

【附】杨万里《小池》全文: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三、日常生活的诗意

傍晚煮茶时,发现玻璃杯壁凝结的水珠缓缓滑落,忽然想起该给老家打个电话。母亲在电话里说门前的石榴树开花了,这让我想起《闲居初夏午睡起》里"芭蕉分绿与窗纱"的句子。原来万里先生的诗,早已在血脉里种下感知细微美好的基因。

合上诗集时,窗外已是华灯初上。手机里朋友发来西湖的夜景视频,雷峰塔的轮廓倒映在湖面,恰似当年树阴照水的延伸。忽然懂得,真正的乡愁不必跨越地理的万里,那些让我们心头一颤的瞬间,都是灵魂归舟停泊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