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2古诗》读后有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盛夏午后的心灵震颤
空调房里的凉风轻拂,我捧着《唐诗三百首》翻到李绅的《悯农二首》,当目光掠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熟悉的诗句时,突然像被什么击中了一般。窗外蝉鸣聒噪,而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那片灼热的田地。
诗中景象在眼前重现
闭上眼,我看见赤日炎炎的正午,一位老农正弯腰在田里锄草。古铜色的脊背上,汗水像溪流般蜿蜒而下,滴落在干裂的泥土里,瞬间就被蒸发。他的手臂青筋暴起,每挥动一次锄头,大地就发出沉闷的回响。远处,他的小孙子提着破旧的陶罐送来午饭,那不过是一碗稀粥,几根咸菜。
餐桌上的反思与愧疚
母亲唤我用餐的声音将我从想象中拉回。坐到餐桌前,看着满桌佳肴,我突然有些不知所措。清蒸鲈鱼、糖醋排骨、时令蔬菜...每一道菜都精致可口,可我脑海中却不断浮现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想起昨天因为胃口不好,将半碗米饭倒进了垃圾桶;想起在餐厅聚餐时,为摆盘好看而剩下许多菜肴;想起学校食堂里,那些被随意丢弃的馒头和饭菜。一阵强烈的愧疚感涌上心头,手中的筷子变得沉重起来。
田间地头的亲身见证
记得去年暑假去乡下外婆家,正赶上收割季节。天还没亮,村民们就带着镰刀下地了。我好奇地跟着表姐来到稻田,尝试着割了几把稻子就腰酸背痛,手上还磨出了水泡。而姑父他们从天亮干到天黑,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结了一层白花花的盐霜。
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含义
中午送饭到田头,看着姑父就着咸菜大口吃饭的样子,我真正明白了"粒粒皆辛苦"的重量。每一粒米都要经过播种、育苗、插秧、除草、施肥、灌溉、除虫、收割、脱粒、晾晒、碾米等十几道工序,凝聚着农民数百个日夜的辛勤劳作。
珍惜二字重如千钧
从那以后,我开始刻意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吃多少盛多少,尽量不剩饭菜;在外就餐时,将没吃完的打包带走;看到同学浪费粮食时,也会善意地提醒。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我觉得这是对劳动者最基本的尊重。
《悯农》这首诗流传千年,不仅因为它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更因为它道出了一个永恒真理:所有劳动都值得尊重,所有粮食都应当珍惜。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时刻铭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合上诗集,我在日记本上郑重写下:从今天起,做一个懂得珍惜的人,不负阳光雨露,不负大地馈赠,更不负那些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的耕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