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曲古诗中的春日邂逅
四月十二日 晴
清晨整理书柜时,一本泛黄的《唐诗鉴赏》从架间滑落。书页恰好展开在崔颢的《长干曲》处,那些熟悉的字句瞬间叩击心扉:"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窗外梧桐新叶正颤巍巍地舒展,阳光透过嫩绿筛落金粉似的斑点。忽然想起去年春天在秦淮河畔的采风之旅,那日的阳光与今朝如此相似,水面碎金荡漾处,竟让我遇见现代版的"长干曲"。
一、初遇长干里
去年清明后三日,我循着诗册指引寻至南京长干里。青石板路蜿蜒在灰瓦白墙间,河边垂柳蘸水书写春汛。正在拍摄古井栏上的绳痕时,忽闻清越女声:"请问您知道国学书院怎么走吗?"转身见穿竹青襦裙的姑娘撑着纸伞,发间杏花随步摇颤。
领路时得知她叫苏绾,来自诗中的横塘——如今苏州横塘驿站旧址。她说正在做《长干曲》的跨媒介研究,我们沿着李白"长干吴儿女"的吟咏踪迹,从越城遗址走到雨花台。她指着重修的菱歌木台轻笑:"崔颢写的'逆浪故相邀'就是这里吧?原来千年过去,人间依旧有停船借问的缘分。"
二、诗词照进现实
我们坐在茶寮翻看《长干行》绘本时,窗外恰好掠过乌篷船。船娘吴歌婉转,唱的是"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苏绾的钢笔在稿纸上游走,墨迹晕染出新的诗行:"原来青梅竹马的模样,是春水初生时共同凝视的波光。"
她给我看手机里存的老照片:横塘驿站的石桥、长干里的牌坊、甚至还有她六岁时与邻家男孩在河埠头放纸船的画面。"这些都在诗里活着呢,"她眼睛亮晶晶的,"你看'郎骑竹马来'的竹马,现在小朋友改踩滑板车,但追逐笑闹的神情丝毫未变。"
三、长干新曲
暮色染红秦淮河水时,我们找到最后一块长干里界碑。苏绾从布包里取出埙,对着碑石吹奏《长干行》古调。呜咽声里飞起夜鹭,恍若李白笔下"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的景致。她忽然说:"你知道吗?长干曲最动人处,是永远有人在问答。唐朝船娘问故乡,现代游客问往事,而岁月在问答间完成诗意的传递。"
临别时她赠我手抄诗笺,墨迹勾勒出新版长干曲:"君从手机扫,二维码轻摇。相逢莫问古今事,且看春潮复晚潮。"
四、诗意的延续
合上日记本时,窗外的麻雀正衔着草茎飞过。忽然明白《长干曲》之所以穿越千年仍鲜活,正因为人类永恒的情感共鸣——对故乡的眷恋、对知音的渴望、对美好邂逅的珍视。那些停船借问的瞬间,那些"或恐是同乡"的忐忑,何尝不是每个时代人们心中荡漾的涟漪?
也许明天该去一趟长干里,带上这本夹着杏花书签的日记。若遇见问路的行人,定要笑着应答:"妾住在横塘——的现代坐标北纬32°03',东经118°46'。"让崔颢的诗句,继续在二十一世纪的春风里生长新的枝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