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春望》感怀:山河无恙,吾辈当自强
2023年10月1日 晴
今日重读杜甫的《春望》,那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清晨路过人民广场时,看到一群小学生正在举行升旗仪式,他们稚嫩却坚定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歌声,让我眼眶发热。
一、诗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写这首诗时正值安史之乱,长安沦陷。诗人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笔触,将个人的离乱之痛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这让我想起爷爷常说的抗战故事,当年他们躲在防空洞里背《春望》,"烽火连三月"的句子成了最真实的写照。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今昔对比的思考
站在新时代回望,我们的"山河"早已不再破碎。昨天参观航天展览,看到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突然明白什么是"家书抵万金"的现代诠释——那是跨越三十八万公里的"家书"啊!地铁上刷到戍边战士的新闻,他们用青春守护的,正是杜甫诗中渴望的太平山河。
三、吾辈的使命担当
傍晚陪父亲修剪阳台的盆栽时,他指着新发的嫩芽说:"草木知春,人更应知恩。"这让我想起《春望》最后"白头搔更短"的忧思。我们这代人不用经历战火,但芯片研发、生态保护这些没有硝烟的战场,何尝不是新的"烽火连三月"?
临睡前翻开工作笔记,在扉页郑重抄下《春望》全文。窗外霓虹璀璨,远处传来国庆排练的歌声。突然懂得:诗人期盼的"城春",正在我们手中变成更美好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