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诗话:河畔春日随笔
一树春风千万枝
清晨漫步河畔,蓦然被两岸垂柳攫住目光。昨夜细雨初霁,柳色新得惊心,每片叶子都饱蘸春水,在朝阳下泛着莹莹青光。忽然就想起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千年诗句穿越时空,与眼前景致完美重合。
二、青丝拂水绿生烟
沿着石板路徐行,柳梢不时轻点水面,漾开圈圈涟漪。几只翠鸟在枝桠间跳跃,震落宿雨晶莹。此情此景,让人不由吟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确实是有魔力的——它能让最浮躁的心境沉淀下来,让最匆忙的脚步为之停留。
记得《红楼梦》中史湘云曾以柳絮咏雪,将杨花与白雪相较,道是"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此刻柳絮未飞,但见嫩叶初展,反倒更显清丽。柳树的美从来不是张扬的,它总是低眉顺目地站在水边,用柔和的曲线软化着世界的棱角。
三、历代咏柳皆情语
倚着石栏翻看手机里的诗词APP,发现咏柳佳作竟浩如烟海。杜甫说"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白居易叹"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李商隐吟"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原来每首咏柳诗都是情诗,诗人不过借柳枝写离愁、凭柳叶书相思。
四、且折新柳寄长情
日头渐高,游人多了起来。几个孩童踮脚够着柳枝编环,笑声惊起水鸟掠过河面。忽然懂得为什么古人偏爱咏柳——它既是阳春白雪的高雅意象,也是下里巴人的生活陪伴。文人墨客可见其诗情,樵夫渔父可取其实用,这种雅俗共赏的特质,恰是柳树最珍贵的品格。
临别时折一小段柳枝夹入笔记本。虽不再有离愁别绪要寄托,却想留住这份春意。待他日翻阅,见枯枝或许能忆起今朝鲜活:想起春风如何梳理柳梢,阳光如何穿透新叶,千年诗句如何照进现实。咏柳的诗终会继续写下去,因为柳树总在年年返青,人间永远需要这抹温柔的碧色。
回望柳烟氤氲的河岸,忽然浮现韦庄的名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柳树确实无情,不为谁停留也不为谁改变;柳树又最有情,永远以柔枝接纳所有凝视与咏叹。这大概就是自然与人文最完美的交融——树站在那里千年,诗人来来去去,留下文字与树相互成全,共同编织着中华文化最柔美的一脉青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