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廿三日记
清晨四更天,窗外忽然传来一阵清越的鸡鸣声。"喔喔喔——"这声音穿透薄雾,让我想起《诗经》里那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披衣起身,推开木窗,东方才微微泛起鱼肚白。
一、古诗中的鸡鸣意象
历代文人总爱以鸡入诗。陶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勾勒出田园野趣,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道尽羁旅苍凉。而此刻的鸡鸣声,倒与陆游"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的意境暗合。这些诗句里的鸡鸣,或报晓,或警世,都承载着特殊的人文印记。
二、老宅的守夜者
邻居李伯养的三只芦花鸡,总在寅时准时打鸣。记得他常说:"这鸡比闹钟还准,阴雨天都不误事。"细想来,古人没有钟表时,可不就是靠"鸡人夜唱"来掌握时辰?《周礼》记载的"鸡人"官职,专司报晓之责,可见其重要性。
《诗经·郑风》有云:"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这般夫妻对话,倒与今晨情景相似——
母亲在厨房嗔怪:"这鸡叫得人心慌"
父亲笑答:"没有它们,庄稼人怎么赶早市?"
三、现代都市的失传
去年在省城暂住时,发现那里的孩子竟分不清公鸡母鸡。钢筋森林里,连"鸡犬相闻"都成了奢侈。忽然明白孟浩然为何写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种质朴的情谊,或许正随着鸡鸣声的消失而淡去。
晨光渐亮时,鸡鸣声已歇。灶间飘来米粥香气,父亲正在磨镰刀。这个被古诗反复吟咏的清晨场景,依然在乡间延续着。忽然想写首小诗:
五更残月挂疏桐,
远近鸡声破晓风。
莫道农家起得早,
星光犹在稻花中。
合上日记本时,听见李伯在院外喂鸡的吆喝声。那些关于鸡的古诗,原来从未真正远离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