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作》中的除夕夜思
寒灯孤影映窗纱,又是一年除夜时。坐在书桌前,翻看《唐诗三百首》,高适的《除夜作》蓦然映入眼帘:“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短短二十八字,却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的情感闸门。
诗中的孤寂与今宵的喧闹
诗人高适在除夕之夜,身处旅馆,唯有寒灯相伴,无法入眠。心中凄然,思念着千里之外的故乡。想着过了今夜,明天又是新的一年,自己的白发又要增添几许。这种漂泊在外的孤寂感,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穿越千年的时空,依然清晰地传递到我的心中。
然而,与诗中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窗外传来的阵阵欢声笑语。邻居家的电视正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热闹的歌舞声、热烈的掌声不时响起。街上偶尔传来孩子们玩闹的嬉笑声和零星的鞭炮声(今年市区已禁鞭,这大概是电子鞭炮吧)。一静一闹,一古一今,仿佛是两个平行的世界,却又因为“除夕”这个共同的节点而产生了奇妙的交汇。
家的温暖:最珍贵的年味
合上书,我走到客厅。母亲正在厨房里忙碌着,为明天的年夜饭提前准备食材,锅里炖着肉,香气弥漫了整个屋子。父亲则在一旁认真地贴着春联,嘴里还念叨着“福字要倒着贴,寓意福到了”。
此情此景,让我倍感温暖,也瞬间理解了高适诗中的那份“凄然”。他的凄然,并非只是因为环境的寒冷,更是因为在这本应团圆的时刻,却缺席了最重要的亲情。除夕的核心意义,从来不是那顿丰盛的饭菜,也不是喧闹的鞭炮,而是家人团聚的温暖,是彼此陪伴的踏实感。诗人所欠缺的,正是我此刻所拥有的。这份平凡的幸福,原来是如此珍贵。
时空对话:变与不变的情感
时代在飞速发展,庆祝除夕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适那个时代,也许是一封家书抵万金;而今天,我们可以通过视频电话,与远方的亲人“云端”团聚,实时分享彼此的喜悦。我们看春晚、抢红包、集五福,过年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但是,透过《除夜作》这首诗,我看到了那份跨越千年而不变的核心情感——对家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习俗如何演变,中国人骨子里对家庭和团圆的精神追求始终未变。这首诗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它精准地捕捉并表达了这种永恒的人类共通情感。
珍惜当下,寄语新年
夜更深了,窗外的喧闹声渐渐平息。我再次默诵了一遍《除夜作》,心中已没有最初的伤感,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深深的感恩和清醒的认知。我感恩于自己能在这个除夕夜,沐浴在家的温暖之中。同时,我也告诉自己,要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每一刻时光,因为时光正如诗人所叹,“霜鬓明朝又一年”,它从不为人停留。
诗人高适在孤寂中迎来了新年,而我在温暖中守岁。新旧交替的时刻即将来临,我想,新的一年的愿望,就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减少一份“故乡今夜思千里”的遗憾,多一份“家人围坐灯火可亲”的圆满。
除夕,是结束,也是开始。它承载着千年的诗愁,也绽放着当下最温暖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