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晨起闻鸡鸣:一首公鸡的古诗引发的田园遐思

晨起闻鸡鸣:一首公鸡的古诗引发的田园遐思

一、古诗中的啼鸣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句出自温庭筠《商山早行》的公鸡的古诗,今晨突然闯入我的梦境。窗外尚未泛白,远处却已传来断断续续的鸡鸣声,恍惚间竟分不清是现实还是诗境。

《商山早行》节选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二、记忆里的乡村晨曲

这让我想起童年在外婆家的日子。每天清晨,邻居家那只红冠金羽的大公鸡总会准时在竹篱边引吭高歌。它的啼叫声像带着露水的哨子,穿透薄雾唤醒整个村庄。那时觉得烦人的“天然闹钟”,如今想来却成了最珍贵的田园记忆。

乡村晨景三幕

  • 第一缕炊烟攀上柿子树梢
  • 井台边铁桶碰撞的叮当声
  • 芦花鸡带着雏鸡在谷场觅食

三、现代都市的“失啼”之憾

搬进钢筋水泥的森林后,清晨只剩下空调外机的嗡鸣与汽车发动机的咳嗽。某日特意早起去郊外湿地公园,竟在人工湖边的仿古水车旁,听见录音设备循环播放的电子版鸡鸣。这荒诞的场景让我想起《诗经》里“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天然意趣,如今竟成了需要付费体验的“田园套餐”。

在二十四小时便利店的白炽灯下重读那些公鸡的古诗,突然明白古人为何将“闻鸡起舞”视为美德。当生物钟不再与自然共鸣,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晨光中的一声啼叫,更是对天地时序的本能感知。

四、重寻诗意栖居

上周末特意驱车前往近郊农场,在真正的鸡鸣声中迎来日出。看那只翎毛鲜艳的公鸡跳上草垛,昂首挺胸对着朝霞啼叫时,手机里正好播放到陆游的《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恍惚间,古诗里的文字全都活了过来。

或许我们永远回不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陶渊明时代,但至少可以在阳台种几盆罗勒,在电子日历里标记二十四节气,让那些承载着公鸡啼鸣的古诗,继续在我们的血脉里轻轻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