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古诗山中问答寻幽日记

《古诗山中问答》寻幽日记

癸卯年仲夏望日·山行偶记

今日得闲,复读李太白《山中问答》诗,忽生遁世之念。其诗云:“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二十八字如清泉漱石,荡我胸中尘垢。遂携竹杖草笠,独往城西云雾山,欲觅诗中“非人间”之境。

一、入山寻径

晨光初破时入山,露水沾衣欲湿。石阶苔痕斑驳,恍若千年诗痕。每行百步辄歇,非因力竭,实乃景致挽人:野蕨拳曲如问号,山雀啁啾似答语。忽悟太白“笑而不答”之妙——山本无口,而一草一木皆在应答,唯须心闲者能闻。涧水淙淙处,见桃树三株,虽非花时,青果累累,想见春时落英随流水窅然而去之景,顿觉时光在此山中另成脉络。

二、岩下得趣

午憩于巨岩之下,取囊中饼饵佐山泉而食。有樵夫过,笑问:“先生独坐荒山,岂不寂寞?”吾指漫山云岚答曰:“君看此白云,朝夕独来独往,可曾寂寞?”樵夫拊掌大笑,声震林樾。此情此景,正暗合诗中机锋——世间问答原不必付诸言语,山风拂面即是问候,松涛起伏便是回应。乃记《山中小品》一则:“人问山何趣,山示以苔痕;人问山何寿,山指流云答。”

三、暮色悟境

日影西斜时,登临绝顶。见远村炊烟袅起,恍若太白诗中“别有天地”。忽觉诗中“非人间”非谓隔绝尘世,乃指心境超然处。今日山行,得三重应答:自然以万象答我,古人以诗心答我,本心以宁静答我。下山时暮色四合,回望青山默然伫立,忽然了悟——山何尝需要回答?发问本身已是答案。

是夜归书斋,灯下重读《山中问答》,墨香间似有桃瓣翩然。且以山泉烹茶,录此日心得:人生百问,未必皆求答案。有时笑而不答之从容,窅然而去之洒脱,反得天地真意。此诗此山,真吾师也。